春捂秋凍”是一句保健諺語,勸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這樣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假如這條諺語用在北方冬季供熱上,讓沈陽的供暖期也隨著天氣預報的變化、或閏月的變化,而“春捂秋凍”地供暖,也許會更受到百姓的歡迎。它體現了供暖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
這個周二(3月31日)午夜,歷時151天的2008-2009年度采暖期結束,沈陽市1000多個大小供暖鍋爐同時“熄火”。如同往年一樣,沈陽在3月末結束采暖時,家家屋里總還是感覺到陰冷一些,有的人家不得不開空調取暖,直到4月中旬或“五一”前。這就是沈陽的氣候特征吧。如果沈陽的供暖期延后一周呢?即調整到每年11月上旬開栓,第二年的4月上旬結束,這樣“春捂秋凍”的供暖,可能會更好些吧。
依筆者看,供熱企業若能在供暖上“看天燒煤”,在供熱時間上來個“春捂秋凍”,不僅切實可行,也是兩全之法。
東北的春天往往要比關里來得遲,所謂清明雨紛紛,乍暖還寒時。老百姓常說這時的天氣是凍人不凍水,春風寒透骨。外面感覺暖和,屋里感覺陰冷。況且“二八月,孩子臉”,天氣變化頻繁,加之晝夜溫差大,使得春脖子格外長,一般到四月下旬才能暖和起來。
常言道:寧可無了有,不可有了無。人體對氣候的適應能力也是如此。秋天漸漸冷下來時,往往容易適應,而這燒了一冬天的暖氣一下就沒了,許多老人和孩子恐怕一時難以適應。
供暖是北方城市一項特有的復雜工作,涉及千家萬戶百姓的生活,因此,也就要求供暖部門不斷地改進服務,貼近百姓不斷變化的需求。4月1日,也就是2008至2009年度供熱工作剛結束,沈陽就組織各區供熱辦和供熱單位進行“三修”,確保2009至2010年度供熱工作的質量,這無疑是及時而且必須的,體現了市委、市政府為改善民生不遺余力,真正是在為咱們老百姓服務。但就供熱單位來講,還需要在硬件的調整與改良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供暖的思路和理念。去年采暖期到來前,供暖部門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提前供暖,贏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可見,供暖部門也在研究調整多年來一成不變的供暖制度。現在,應該把這個調整再擴大一步。如果把供熱比作一篇作文,講究鳳頭豬肚豹尾。就沈陽供熱整體來看,尤其去年供熱標準提高以后,“鳳頭”有孔雀翎的影子,十冬臘月的采暖期“供熱運行總體平穩”應該算是“豬肚”,那么,在供暖的收尾階段,供暖部門一如去年秋天那樣,根據天氣情況,對住戶提供彈性服務,適當后延采暖時間,那應該是一個十分漂亮的“豹尾”。
當然,這也需要采暖住戶的配合。記得2006年前后,沈陽市不少供熱企業推出了類似“看天燒煤”的供暖方式,當時有一個估算,如果全市80%的供熱面積都采用“看天燒煤”,每個供暖季可節省燃煤價值上億元。但是這些措施卻很難被住戶接受,住戶認為這是偷工減料,哪怕屋里熱得要開窗,也不愿意正正好好的“保低限高”。
這些,都需要轉變觀念,尤其節能減排深入人心的今天。雖然很難,但這種轉變是值得的,“春捂秋凍”不單是保健理論上的養生之道,也應該是供熱工作中需要琢磨的服務理念。 --孫連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