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
這個采暖期,深受關注的“熱計量”,在長春167天的供暖期內,只真正試行了不到1/8的時間。之后,各試點又回歸到“不低于18℃”的供熱標準上來。
說起這個,長春熱力集團凈月分公司的李民副經理顯得很無奈,“相應配套政策和熱價沒出臺,企業壓力大,試行很困難。”
熱計量是筆“糊涂賬”
家住長春市水鄉人家小區的孫大姐昨天對記者說,剛安裝熱計量表時,很支持,覺得這樣比較科學合理,很利于普通市民。但是安裝后,一直沒有出臺收費細則,怎么能算出是省錢沒省錢呢?
“安表時我們很支持,但是這個表到底準不準,我們心里都沒數,安裝都一年了也沒有收費細則,我也不抱太大希望了。”長春市民婁大爺看著自家的熱計量表說道。
相應熱價沒出臺是主因
這個采暖期,長春試行熱計量面積達100萬平方米。其中,長春熱力集團承擔80萬平方米,選定了長春凈月經濟開發區的宇龍小區、農科院小區、方正家園小區、中海馨都小區、假日名都小區、錦繡東南小區約8000戶熱用戶。
采暖期要結束了,熱計量試行得如何?
“真正試行只有20天,其他都是按‘不低于18℃’的標準來運行的。”李民說。不過,熱計量表還是正常運行的,這提供了詳實的熱計量數據。
為什么會這樣?
“相應的配套政策和熱價沒有出臺,試行起來很困難,企業壓力很大。”李民說,尤其是相應的熱價沒有出來,極大影響了試行工作。
那采暖費怎么算?
李民表示,試點熱用戶的采暖收費仍按建筑面積收費,無論這個冬天熱用戶用了多少熱。
同時,相關部門遲遲沒有出臺熱計量的收費方式,也使得試點范圍內的熱用戶很難按熱計量交費。
收費標準預計今年出臺
但這并不影響熱計量在長春的繼續推廣。據李民透露,今年長春將繼續推廣熱計量試點工作,預計增加供暖面積150萬平方米。
他還表示,為了順利推行熱計量,今年有關熱計量的收費標準勢必出臺,“相關部門和相關領導來我們這調研多次,并征求相關意見。”同時,相關熱價出臺,也勢必會向社會公示,并舉行聽證會。
本報記者 王小野 實習記者 邢程
■相關鏈接
熱計量:安上熱計量表,裝上控溫閥,一個采暖季下來,根據使用熱量的多少來繳熱費。實際上,就是“多用多交,少用少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