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窗外的大雪,享受著家中的暖氣,會不會覺得很愜意呢?可最近省城銀杏苑小區內張貼的一紙物業通知,卻讓準備享受供暖的居民愁眉不展,原來,物業通知,今年小區供暖價格又要漲價了,一平方米收費25元,這個價格比市政供暖的17.5元/平方米多出了7.5元/平方米。
而在廬陽區新華文景苑小區,許多居民今年都不準備使用暖氣了。因為小區使用的暖氣采取流量收費,很多人家一個月下來的供暖費用達到3000元。
供暖關系著千家萬戶,而計價方式千差萬別,究竟如何處理,才更合理呢?
供暖價格為嘛年年漲
儲女士家住銀杏苑,房子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儲女士告訴記者,這個小區不是市政供暖,是物業自己供暖的。細心的儲女士保留了近兩年來的供暖繳費收據。2007年,儲女士家的供暖價格跟市政供暖的價格差不多,也是按照17.5元一個平方米的價格標準計算的,三個月供暖下來,供暖費一共二千多塊。
2008年冬天,物業說供暖要漲價,一下子要漲到30元,在小區業主的抵制下,最終是19.5元一個平方米。這一次,2009年供暖又要開始了,小區物業貼出了通知,又要漲價,今年供暖價格漲到25元一個平方米,儲女士算了一下,按照她家的面積計算,今年的供暖費用要花上三千多,比2007年要多出一千塊。儲女士說,這個供暖價格太高了,還不如開空調。開空調,三千塊錢,相當五六千度電,哪用得完啊!
如何計費需雙方協商
合肥市政集中供暖的一位人士介紹說,目前合肥市的供暖方式有市政集中供暖和非市政供暖兩種,計費方式也有兩種,分別是按面積收費和計量收費。他說,目前由于煤炭價格有所上漲,供暖的成本也略有提高。有些小區采取自行供暖的方式,由物業統一收取費用,價格和市政集中供暖的收費標準有差別。這位人士表示,由于市政集中供暖涉及的范圍很大,所以納入政府市場定價管理范圍之內,而自行供暖的小區由物業收取費用,這是一種市場行為,“價格可能高一些,不好評價。”
至于是“按面積收費”還是“計量收費”,這位人士表示,小區居民有選擇權,物業應當和小區居民協商解決,在達成一致的情況下才可以實施。
而廬陽區新華文景苑小區出現的“罕見”情況,物業公司的桂女士說,目前物業公司已經和合肥熱電集團進行溝通,希望改變供暖的計費方式。合肥熱電集團客戶服務熱線的一位工作人員則表示,一個小區一般只能采用一種計費方式,選擇了其中一種計費方式后,譬如“按流量計費”,可以更換成“按面積收費”,但只能更換一次。
按流量收費才最合理
“我們家的房子是2006年買的,從入住的那年冬天開始,我們的暖氣費用就是按照計量的方式繳納的。”家住鬧市區的陳先生說他早已經習慣了這種收費方式。“計量收費比按面積收取費用要劃算多了!”陳先生說,在客廳看電視,臥室和其他房間就不需要開暖氣了,同樣,晚上睡覺只需要開臥室里的暖氣就可以。“如果按面積計算暖氣費用的話,不管你幾個房間開暖氣,都要收取那么多的費用,這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銀杏苑的儲女士也認為,按照面積供暖,大家就不心疼,就算平時沒人在家,暖氣也照樣開著,十分浪費,而且大家都這么干,還是自己花冤枉錢。
陳先生說,由于平時比較節省,去年一個冬天,他們家一共只繳納了600多元的暖氣費用。既替自己省了錢,也為國家節省資源。
當然,不是所有的小區居民都傾向于“計量收費”。住在新華文景苑小區10幢的張大爺說,當初他們小區供暖時,熱電集團的人說,只能按熱量表計費,結果這個費用很高,遠不如按照面積計費省錢。
供暖成本也要公示
“雖然非市政供暖的價格,物價部門沒有定價權,但作為小區物業應該將成本一道公示,接受業主們的監督。”合肥市物價局服務價格處的工作人員表示。
這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今年冬天市政供暖中,居民住宅供暖價格抄表到戶的熱計量表供暖價格為0.35元/千瓦時,按面積直接計量到戶的供暖價格為每季度(3個月)17.5元/平方米。對于像銀杏苑這種自行供暖的小區,如果供暖價格需要調整,要征得業主委員會的同意,并且應該將成本也一道公示。
供暖的技術要求比較高,這種自行供暖的小區應該提前制定好合理的供暖方式,需要改進技術的也要提前改進,一味地靠漲價來彌補成本壓力也是不科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