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4日專電(記者任衛東、殷麗娟) “人間四月芳菲盡”。已是4月中旬,不見草長鳶飛,一場大范圍的降溫天氣,倒讓北方的人們裹上了厚厚的冬裝。沒有暖氣的寒夜,更讓人難以入眠,心生憂思。
二十多天前,北京“史上最長供暖季”已經在3月22日落下了帷幕。在這個歷時142天,非同尋常的2009年至2010年供暖季里,北京首次突破法定供暖時間(提前兩周開始供暖,且延長一周停止供暖),并且遭遇了罕見的持續低溫天氣,也遇到了天然氣告急的大難題。
北京供熱大管網經受了兩大極限考驗
首先是氣候極端異常。2009年11月1日,北京迎來了22年來最早的降雪;2010年新年伊始,北京又遭遇了59年不遇的強寒流襲擊和40年來罕見的極端持續低溫天氣;進入3月,北京市再次遇到近10年來同期的持續低溫天氣。供暖季的最低氣溫達到-16.7℃,特別是1月4日至1月13日,有連續7天日平均氣溫低于-9℃,超出了北京地區供暖設計溫度的供熱能力保障極限。
更嚴峻的困難是天然氣告急。極端寒冷天氣導致北京市天然氣日使用量急劇上升,1月5日天然氣的日用量達到5700萬立方米,超過北京市城市燃氣管網日供氣能力5200萬立方米的極限,直接威脅著城市發電、供熱系統運行的安全。1月5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緊急啟動燃氣供熱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壓縮使用天然氣。
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的北京熱力集團,負責中央各單位、使館區、醫院、學校、幼兒園等重點單位供暖,所轄熱力站近2500座,集中供熱管網超過1000公里,供熱面積1.56億平方米,責任重大容不得半點閃失。
五大緊急措施保住北京供暖
為積極應對這兩大困難,北京熱力集團啟動了黃、橙、紅三色天然氣預警預案,制定了五項應對天然氣短缺緊急措施:一是根據天氣實況加強聯網熱源的科學合理調度,節約使用天然氣。二是降低大型超市、商場、公共建筑、寫字樓的供暖溫度,保證了其他用戶的基本需求。三是加強對供暖管網的巡視運行以及對熱力站的調節,確保醫院、學校、養老院等重點用戶及居民的供暖。四是嚴格調度指令,對外做好氣、電的調度聯動;對內,調度中心在必要的情況下可直接對下進行電話指揮,各基層單位對于重要信息可越級直接上報調度中心。五是做好應急搶險準備,搶險人員、車輛隨時待命,處理突發事件。
在嚴寒、暴雪、持續低溫的冬季,3000余名熱力工人全程待命,隨時出擊,保障了供暖大管網的安全運行。大雪覆蓋京城時,含有融雪劑的雪水流入熱力小室,如不及時抽凈就會腐蝕熱力管道及設備。
首都供暖存在三大問題亟待解決
面對“最長供暖季”的漂亮答卷,面對仍未撤退的寒氣,北京熱力集團董事長李大維接受記者采訪時極為冷靜。針對北京城市供熱中仍存在的問題,他提出正在思考中的建議:
一是北京能源安全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方面,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寒冷天氣以后還會出現;另一方面,隨著北京市商品房越建越多,涌入北京的常住人口急劇膨脹,天然氣不可避免地還會出現告急。近五年內北京已經兩次出現天然氣限供,這都給北京供暖敲響了警鐘。
二是北京應增建備用的尖峰供熱廠。北京是全國集中供暖面積最大的城市,但是目前能源形式不夠多樣化,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多種能源供熱體系。北京熱力集團之所以能夠做到既限制了天然氣的用量,又保障了集中供熱用戶的基本用熱,主要得益于北京市具有長達1000多公里的地下供熱大管網,將全市供熱燃料不同的10多座熱電廠、尖峰供熱廠連接起來,形成多熱源聯網經濟運行的城市熱網供熱體系。當某一種燃料供應出現問題時,多熱源聯網的運行體系可即刻進行調整,由另一種能源的供熱方式補充進大網,保證了集中供熱大網平穩供熱。為此,建議北京市增建燃煤或者燃油的尖峰供熱廠,作為城市運行的備用供應手段。比如,北京二熱電廠建有輸油管道,可建成燃油的供熱廠。這些備用供熱廠可作為不同能源的儲備,平時可不點爐,作為職工培訓的場所,一旦出現極端天氣和能源緊張等異常情況,可立即調度使用。
三是需要進一步提高電、油、煤、氣的調度水平。2009年至2010年供暖季,在天然氣告急的情況下,供熱基本上能達到16℃。那么,今后隨著供熱面積的不斷增加,還能夠維持這樣的平穩供熱嗎?熱、電、氣作為城市安全運行的支撐,需要加強在應急狀態下的資源互補,相互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