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方新報》報道,近期很多通遼市民向記者表達了一個共同愿望:希望通遼市能夠借鑒一些城市的做法,打破長期以來冬季定時供熱常規,實行彈性供熱。
彈性供熱又稱“看天供熱”,如今已經成為不少居民的共同愿望,這種供熱模式不但彰顯了一種民生關懷,也有利于節能減排。沈陽市供熱管理部門曾經做過一次估算:如果全市80%的供熱面積都采用“看天供熱”模式,每個供暖季可節省燃煤價值上億元。但由于技術和操作上的困難,要想讓其從愿望走向實踐,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按道理講,何時供熱,溫度幾何,應該依天氣情況靈活掌握,但現有的供熱機制很難做到這一點。一是提前供熱意味著企業要無償支出,除非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否則供熱企業恐怕承擔不起提前供熱的成本。當然,從“看天供熱”的本意看,天冷時可以提前供熱,天氣稍好一些時,也可以相應地減少供熱量,但這會引起市民投訴。長春市一些企業推行“看天供熱”之初,接到的投訴電話就沒有斷過,許多用戶反映暖氣時常不熱,室溫也有所降低,認為這是供熱公司在偷工減料。因此,彈性供熱想要付諸實施,還需在用戶中達成共識。
二是從技術環節上看,還不具備條件。彈性供熱真正到位,需“一戶一表,分室控溫”的熱計量設施先行到位。這樣,居民就可以根據自己需要的室溫來自主調節熱流量的大小,每個時段用了多少熱,通過熱表就能反映出來,供熱企業則根據用戶耗費熱量的多少來收費。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彈性供熱,還有一段路要走,這需要供用雙方相互體諒、共同協商。作為普通市民,我也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文/易 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