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 蕾/文
38億,1.2億,3.2%。
“這就是我國目前既有建筑供熱計量改造的現狀。”清華大學建筑技術科學系教授狄洪發習慣用數字來說明問題。
我國北方地區集中供熱的既有建筑約38億平方米,截至今年7月底,北方采暖15個省、市、區已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只有1.2億平方米,雖然占國務院下達的“十一五”期間1.5億平方米改造任務的80%,但是,從整個既有建筑的“大盤子”來看,已完成熱計量改造的建筑面積只有3.2%,實在少得可憐。
有關部門多次下發文件,強力推進既有建筑供熱計量改造工程,但為何進展如此緩慢?從1.2億平方米到38億平方米,中國北方的既有建筑供熱計量改造到底還有多長的路要走?
供熱企業主體責任難落實
丁琦是北京金房暖通節能技術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時也是中國建筑協會建筑節能領域的專家,他們研制出的多種節能技術已被多家大型供熱企業成功運用。憑著自己多年與供熱公司接觸的經驗,丁琦告訴記者,作為熱計量改造主體的供熱企業普遍對熱計量改造態度消極,并不支持。
“原因有3個:一是供熱企業要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熱計量改造,而且熱計量中加裝的設備會增加供熱企業今后的維修維護成本。溫控設備、熱計量設備一旦超過保修期,就需要供熱企業更換,這無疑又增加了一大筆開銷;二是有的地方規定,用戶在實施熱計量收費時,實行少退多不補的政策。也就是說,如果用熱費用減少,供熱企業要將多收的費用退還給用戶。如果用熱費增加,那供熱企業也最多只能按面積收取供暖費,不能多收。這樣的政策顯然對供熱企業是不利的;三是實施熱計量后,供熱企業消耗的水、電、人工等費用都沒有明顯下降,但成本卻大幅增加。進行熱計量改造的回報率太低,不足以補償供熱企業的投入,利益得不到保障,所以,供熱企業沒有推動熱計量改造的積極性。”丁琦說。
在中國建筑業協會建筑節能協會供熱計量專業委員會的一份調研報告中,供熱企業主體責任難落實被列為熱計量改革難以推進的一個重要原因。實踐證明,種種因素嚴重阻礙了供熱企業主體責任的落實。
除了成本增加、回報率低影響供熱企業積極性以外,供熱企業在供熱計量裝置和溫控裝置的選型、購置、維護、管理以及計量收費方面的主體責任也遠未得到落實。中國計量協會熱量表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池曾表示,在我國,熱計量裝置的選型和采購主體嚴重錯位,“與供熱企業為了方便管理、節能節費而選用質量過關、有優質服務的熱量表不同,房產商采購熱量表的目的就是為了房屋的竣工驗收,他們對熱量表的運作和功能并不了解,價格成了他們選購的唯一指標。于是,熱量表市場被那些價格低廉、質量無保證、售后無服務的劣質表充斥,而這些劣質熱量表根本無法發揮熱計量的作用,最終不是閑置、就是拆除”。
另外,在熱計量工程驗收時,沒有供熱主管部門和供熱企業參與。政府只看結果,只要建筑安裝了供熱計量裝置和溫控裝置即可,誰安都一樣。最終造成供熱企業在供熱計量裝置選型、購置、安裝等方面缺乏發言權,也不愿按表實施收費。
改造資金缺口大
“現在越來越發現,節能是個綜合項目,絕不是供熱企業一個單位就能解決的問題。”一些供熱業內人士表示,節能的改造屬于系統工程,涉及到建筑物的各個方面。供熱系統的熱計量節能改造單位面積約需30元,外墻保溫改造最低造價每平方米則需上百元,單靠一個單位無力支持。
“我們以前也曾做過一些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進行的熱計量改造項目,但是現在已經基本不做了。原因很簡單,資金需要量太大,一個項目可能幾千萬也拿不下來,我們沒有那么大的經濟實力。”北京康易格瑞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劉一凡有些無奈地說。
雖然國家對既有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也出臺了一些激勵政策,比如,在“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給寒冷地區每平方米45元、嚴寒地區每平方米55元的獎勵,有的地方財政也進行了一定的獎勵,但是這些資金對于我國北方幾十億平方米需要改造的既有建筑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
據了解,北京市正準備搞試點,實現外墻保溫、供熱系統和熱計量“一攬子改造”。但試點以后,這些改造費用究竟從何而來,目前還不得而知。
銀川市住房保障局副局長許懷祥也對媒體表示,去年銀川市政府拿出3000萬元對100多萬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進行改造,加之以前的改造,老舊小區的改造總面積只完成了200多萬平方米,只占熱計量改造任務的20%。缺少資金是改造推進緩慢的重要原因。擔負老舊小區改造任務的銀川市一家供熱公司負責人說:“供熱公司進行熱計量改造,必須承擔每平方米29元的費用,壓力很大。”
蘭州的情況大同小異。蘭州市已經改造完成的項目中,國家補貼了40%,即18元,市級財政補貼了40%,也是18元,其余的8元,由供熱單位和住戶分攤。“十一五”結束后,既有建筑供熱改造不再享受財政補貼,供熱計量改造的費用必須由供熱單位或者住戶承擔。蘭州現有6000萬平方米改造任務,需要費用26億元。一家供熱企業負責人表示:“一個供熱站如果承擔10萬平方米的改造任務,改造費用就高達440萬元,單憑供熱站是無法籌措這筆資金的。”
有的地方也嘗試多方融資,例如讓開發商參與改造,但由于缺乏制約手段,開發商們紛紛采取拖、等、看的方式應對熱計量改造。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節約能源法執法檢查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報告顯示,“十一五”期間完成的改造任務,基本仍是依靠中央及地方財政資金推動,供熱企業、居民、能源服務公司、金融機構等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機制尚未建立。針對“十二五”更大規模、更長時期節能改造的財政政策、融資模式尚未確定,改造工作有可能出現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