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改善冬季采暖期的空氣質量,太原市下了大力氣。集中供熱每年都在擴網,環保部門也想盡辦法治理燃煤污染,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竟是什么“弄臟”了太原市冬天的空氣?12月16日到18日,記者跟隨太原市空氣污染聯防聯控新聞采訪團走訪環保、熱力公司等多個部門進行調查了解。
環保部門:集中供熱擴網任務未完成
拆除城中村的土小鍋爐,市中心餐飲服務業的燃煤設施全更換成“環保清潔牌”,4噸及4噸以上的型煤鍋爐加裝脫硫設施……環保部門沒閑著,省城冬季空氣質量卻沒有好轉。
對此,太原市環保局區域污染控制處處長孫建星分析認為,三面環山的地形結構、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等都是制約省城空氣質量的客觀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集中供熱進展緩慢,導致城中村大量土小鍋爐得不到根本性的遏制。
據孫建星介紹,今年年初,太原市環保工作會明確將“集中供熱年內擴網1500萬平方米”納入今年的環保工作計劃,但到10月底時,實際完成的擴網任務還不足三分之一。
瑞光電廠:接不進電無法調試設備
“不完全是這個原因。”對于熱力公司的說法,瑞光電廠副總經理李志剛連連搖頭。他介紹,瑞光電廠一期擴網工程是國家發改委“十一五”開工備選項目,2008年時,他們就拿到了環保、水利、土地、電網等多個部門的所有批文,并開始向上申報,目前,核準文件正在國家發改委傳簽中,獲得核準指日可待。李志剛說,影響工程進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接不進電。目前,全廠的土建、安裝工程已基本完工,如果設備調試正常,就可投入運行。但是,設備的調試需要首先引進電源,而本該于今年6月底完成的電源輸送工程到現在還沒有完成。
“主要是基塔建設在太原段遇到了阻力。”李志剛介紹,由省電力公司投資建設的輸送線路要在太原馬莊、新溝、道把三個村建設35個基塔,但在協調占地補償時,當地村民一個基塔要求補償200萬元,累計金額太高,因此沒有達成協議,影響了工程的整體進程。如今,協調了將近半年,途經新溝村的15個基塔還沒有任何動靜。
熱力公司:熱源不足是主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響了省城集中供熱的擴網進程?
“主要是熱源不夠。”太原市熱力公司副總經理張建偉說,熱力公司直屬六家熱源廠(一電廠、二電廠、東山電廠、東山熱源廠、城南熱源廠、城西熱源廠)的累計供熱能力是4800萬平方米,目前實際供熱能力已達到4700萬平方米,富余熱源僅100萬平方米。城南熱源廠、一電廠和東山電廠的實際供熱能力都已超過了設計能力,二電廠和城西熱源廠也接近滿負荷。
對于環保部門“擴網任務完成不到三分之一”的說法,張建偉并不認同。他表示,到目前為止,今年太原市包括區域供熱及依靠地源熱泵等多元化采暖方式在內,總共實現的擴網面積是863.46萬平方米。如果瑞光電廠一期擴網工程能夠按照年初計劃于采暖期前完工,太原市南內環街以南、濱河東路以東、體育路以西以及南中環街以北就有800萬平方米的面積可實現集中供熱,太原市今年的擴網任務就能全部完成。
他認為,影響今年擴網進程的一個最主要因素是瑞光電廠一期擴網工程還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核準。
“即便是送上了電,也通過了核準,還是不能給省城送上熱源。”李志剛介紹,截至目前,因為瑞光電廠建在晉中,還給晉中承諾有300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所以,在管線鋪設中,晉中段的由晉中完成,太原段的則由太原市供熱部門完成。到目前為止,廠外所屬晉中市的供熱管線已施工至廠區圍墻外與廠內供熱管道接口處,而太原市相關供熱管線還沒有開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