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月16日專電題:清潔空氣和"暖冬"如何共存--太原集中供熱"三問"
新華社記者葉健、晏國政
近日,取暖季節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的太原市民喜上眉梢:新任市委書記陳川平在市委全會上鄭重承諾,太原市要建設"藍天白云之城","將讓全市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空氣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剛剛公布的《中共太原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對這一目標做了佐證:大力推進集中供熱工程,加快熱源、熱網建設,用2年到3年時間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
欣喜之余,不少接受采訪的市民還存有疑慮:作為產煤大省的省會城市,為什么連自己的集中供暖問題也難以解決?集中供暖的腳步為何這么慢?未來二三年,太原真的能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嗎?
集中供熱緣何被寄予厚望?
位于華北內陸地區的太原市每年一到冬季,各級政府及市民最關注兩件事:一是備受煎熬的大氣環境污染,一是事關冷暖的供熱質量。
與往年情況相似:進入冬季后的第一個月2010年11月,太原出現了16個三級天。之后山西省、太原市緊急采取一系列措施,但當年12月太原仍出現13個三級天。
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有時煙味甚至能把人從睡夢中熏醒。有資料表明,在全國納入環境綜合考評的113個城市中,太原市曾位居末位,近年來也多在倒數第三和第八之間徘徊。
山西省環保廳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說,一到采暖期,太原城市上空就"烏云蔽日",尤其是每天早上五六點和下午五六點,宛如硝煙戰場,太原成了"塵市","罪魁禍首"就是點多面廣的土小鍋爐。
調查顯示,目前太原市區范圍內分布436個農村或城中村,有各類燃煤采暖設施14.68萬臺,冬季燃煤量近180萬噸,煙塵排放量5.6萬噸。"這些污染物低空排放,極不易擴散,且隨著城中村的擴建,目前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城中村實現集中供熱,燃煤污染日益嚴重。"太原市環保局局長陳繼光說,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硫近5萬噸,遠遠超過太原市4萬噸的環境容量。
太原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就城市污染源而言,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最大的差別就是,采暖期間土小鍋爐全部投入運營,由此造成2008年到2010年該市采暖期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是非采暖期的2.12倍、2.25倍和3.23倍。
近年來,太原市環保部門采取拆除、推廣使用環保型煤等諸多手段治理城中村土小鍋爐,但效果仍不明顯。陳繼光說,在集中供熱難以覆蓋的情況下,為保群眾溫暖過冬,只能允許這些土小鍋爐燃煤取暖,這也是太原冬季大氣污染無法治本的根源所在。
此外,由于集中供熱擴網不足,太原市目前仍有3957萬平方米區域供熱面積,由1100多家社區物業公司等供熱企業采取自燒鍋爐保障。然而,2004年以來,由于熱價偏低、煤炭成本持續攀升、政府補貼不足,這些企業出現嚴重的價格倒掛,持續虧損以致難以為繼。
每到取暖季節,盡管太原相關部門提前準備、多方施策,但部分小區供熱仍時不時出現問題和隱患:管道老化失修、供熱質量不高、供熱期人為縮短等等。太原市長治路一家社區的物業負責人說:"經營和社會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只能期望集中供熱能快速擴網覆蓋。"
太原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環保與供熱的雙重壓力下,集中供熱擴網成了眾望所歸的治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