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河南林州自1月5日起停止供暖,并全額退還供暖費。停止供暖的原因是向熱力公司供電的電廠被關停,而關停電廠則是為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根據常識,在這種“胡來”被曝光之后,一般都會有“正當”的理由。比如,眼看民意洶洶,當地宣傳部門解釋稱,事發前,他們本以為停止供暖之后可以依靠一個替代的供熱改造系統保證全市的供熱。但在實際運行中,發現水溫達不到理想的狀態,所以就只能臨時停止了供暖。
這種理由很牽強,一個替代供熱系統怎么可以倉促上馬呢?媒體們普遍抱著不信的態度,“辯稱”遂成為昨日大多數媒體所采用的標題字眼。這只不過是當地政府部門看到事情的發展已經超越本轄區范圍,而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公共事件才想出的說法。
把節能減排和停止供暖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為了保住官帽,不惜禍及民生,同時卻讓中央背黑鍋。節能減排是一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安排,早干嘛去了?早期為什么不怕丟官呢?
就在去年,為了突擊完成節能減排任務,不少地方進行了拉閘限電,那些高耗能的企業,比如鋼廠都紛紛減產,或者干脆放大假,對經濟秩序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盡管為人詬病,至少還沒有直接觸及民生,而停止供暖則是拿老百姓的過冬開玩笑,性質更為荒唐,也更為惡劣。事實上,節能減排只是個幌子,背后是不受約束的權力在胡來和亂來。沒有“節能減排”這面大旗,也有別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在這個事情發生之前,我們是不大能夠想象得出來,一個地方政府敢把全城的供暖給停了。人人都知道,停止供暖不是小事,勢必將在社會上產生惡劣影響。即使如此,當地政府還是決定硬著頭皮上,寄希望于老百姓扛一扛就過去了,至于影響不影響的,則抱著一種僥幸心理,天高皇帝遠,就這么混過去。
節能減排本來是個好事情,因為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需要調整經濟發展結構,逐漸摒棄過去那種粗放式的,而走向集約式的發展路徑。節能減排,一方面讓經濟更有效益,給資源、環境減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宜居。然而,好好的一個經,偏偏總是被念歪。地方政府應該去想如何在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之間做到平衡,但在有些地方,仍然是“GDP本位”,將節能減排拋到腦后,而只看GDP的數字,每每年關將至,才想起有節能減排這個事,怎么辦?就只好在民生上做文章了。原本是GDP和節能減排之間的事,變成了節能減排和民生克扣之間的事。一轉眼間,概念就被偷換了。
無論是GDP還是城市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的發展,如果人都不管不顧了,這樣的發展還有意義嗎?而還有多少歪嘴的和尚會念出更離譜的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