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期,點多面廣的土小鍋爐讓城市上空“烏云蔽日”,新任市委書記陳川平承諾,“將讓全市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空氣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
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供熱問題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太原市美好藍圖的實現,完全可以稱得出市民在“市官”心目中的分量
新華社太原1月16日專電(記者葉健 晏國政)近日,取暖季節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的太原市民喜上眉梢:新任市委書記陳川平在市委全會上鄭重承諾,太原市要建設“藍天白云之城”,“將讓全市人民群眾呼吸上新鮮空氣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剛剛公布的《中共太原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對這一目標做了佐證:大力推進集中供熱工程,加快熱源、熱網建設,用2年到3年時間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
欣喜之余,不少接受采訪的市民還存有疑慮:作為產煤大省的省會城市,為什么連自己的集中供暖問題也難以解決?集中供暖的腳步為何這么慢?未來二三年,太原真的能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嗎?
集中供熱緣何被寄予厚望?
位于華北內陸地區的太原市每年一到冬季,各級政府及市民最關注兩件事:一是備受煎熬的大氣環境污染,一是事關冷暖的供熱質量。
與往年情況相似:進入冬季后的第一個月2010年11月,太原出現了16個三級天。之后山西省、太原市緊急采取一系列措施,但當年12月太原仍出現13個三級天。
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有時煙味甚至能把人從睡夢中熏醒。有資料表明,在全國納入環境綜合考評的113個城市中,太原市曾位居末位,近年來也多在倒數第三和第八之間徘徊。
山西省環保廳宣教中心主任李景平說,一到采暖期,太原城市上空就“烏云蔽日”,尤其是每天早上五六點和下午五六點,宛如硝煙戰場,太原成了“塵市”,“罪魁禍首”就是點多面廣的土小鍋爐。
調查顯示,目前太原市區范圍內分布436個農村或城中村,有各類燃煤采暖設施14.68萬臺,冬季燃煤量近180萬噸,煙塵排放量5.6萬噸。“這些污染物低空排放,極不易擴散,且隨著城中村的擴建,目前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城中村實現集中供熱,燃煤污染日益嚴重。”太原市環保局局長陳繼光說,尤其是排放二氧化硫近5萬噸,遠遠超過太原市4萬噸的環境容量。
太原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就城市污染源而言,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最大的差別就是,采暖期間土小鍋爐全部投入運營,由此造成2008年到2010年該市采暖期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是非采暖期的2.12倍、2.25倍和3.23倍。
近年來,太原市環保部門采取拆除、推廣使用環保型煤等諸多手段治理城中村土小鍋爐,但效果仍不明顯。陳繼光說,在集中供熱難以覆蓋的情況下,為保群眾溫暖過冬,只能允許這些土小鍋爐燃煤取暖,這也是太原冬季大氣污染無法治本的根源所在。
此外,由于集中供熱擴網不足,太原市目前仍有3957萬平方米區域供熱面積,由1100多家社區物業公司等供熱企業采取自燒鍋爐保障。然而,2004年以來,由于熱價偏低、煤炭成本持續攀升、政府補貼不足,這些企業出現嚴重的價格倒掛,持續虧損以致難以為繼。
每到取暖季節,盡管太原相關部門提前準備、多方施策,但部分小區供熱仍時不時出現問題和隱患:管道老化失修、供熱質量不高、供熱期人為縮短等等。太原市長治路一家社區的物業負責人說:“經營和社會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只能期望集中供熱能快速擴網覆蓋。”
太原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在環保與供熱的雙重壓力下,集中供熱擴網成了眾望所歸的治本之道。
集中供熱緣何進展慢?
事實上,太原市集中供熱工程從1990年就已開工建設,從2002年開始,集中供熱建設每年以400萬平方米的速度遞增,8年增加供熱能力3500萬平方米。主要承擔此項任務的太原市熱力公司供熱規模已達4700萬平方米,成為全國第二大供熱企業。
然而,與實際需要相比,太原市集中供熱的步伐依然偏慢。新增供熱面積跟不上新增住宅面積,特別是2010年,太原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集中供熱擴網面積要達到1500萬平方米,但最終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
太原市熱力公司總經理張明智等相關人士稱,近年來,太原市集中供熱擴網緩慢的重要原因是熱源不夠,就像做飯沒有糧食一樣。2010年沒有完成目標任務,一是由于一家原本計劃能完成100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的熱源廠,沒有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核準而無法供熱;二是由于太原市管網建設滯后,即使這家熱源廠開始供熱,也會因為管網無法接通而無法接入熱源。
不過,太原一些市民認為,集中供熱擴網慢表面看是熱源、熱網建設不足,實際上也表現出政府及相關部門工作不力,對民生需求重視不夠。“解決大氣污染和提高供暖質量是冬季最大的民生,如果政府和相關部門真正重視起來,集中供暖問題不可能久拖不決。”一些市民說。
太原一位市領導也坦言,由于相關縣區政府和部門工作力度不夠,使目前市區還有近5000萬平方米到6000萬平方米熱源沒有發揮效益,在城中村集中供熱改造上步伐緩慢。
太原市供熱管理部門一位負責人還表示,限于能力、資金等因素,集中供熱擴網不能僅僅依賴一家企業,應當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集中供熱企業培育力度,引入多元化競爭機制,以快速推進集中供熱擴網。
太原能如期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嗎?
半個多月前召開的太原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提出,“十二五”期間,該市要建成全國一流省會城市,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打造“藍天白云之城”。為此,要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大力推進集中供熱工程,加快熱源、熱網建設,用2年到3年時間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
對于這一目標,人們在欣慰之余仍難免疑惑:目前,太原市需供熱建筑面積為9976萬平方米,根據全市建設規模及人口增長速度,預計近兩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1600萬平方米。即到2012年底,供熱面積需求將增至11576萬平方米。而目前,太原市集中供熱總能力僅有7003萬平方米,意味著其余4573萬平方米供熱缺口需在兩年內補上。而過去8年,太原市只完成了3500萬平方米的擴網面積。
兩三年要干完過去八年都未能干完的工作,太原能行嗎?
為確保順利實現集中供熱全覆蓋,太原市已作出相關安排:一是主要7個(類)熱源項目要分步驟上馬實施,這些項目全部完成后,全市可新增供熱能力6480萬平方米,如果新項目投運、舊項目同時保留,屆時太原市集中供熱總能力可達13483萬平方米;二是負責供熱熱源和管網建設的有關單位要倒排工期,提前辦理手續;三是各有關單位要聯合推進城中村小鍋爐拆除工作。
除熱源、管網建設分步驟加緊建設外,太原市還將出臺配套的政策和制度。預計兩年內太原市新建熱源、熱網項目投資將達73.5億元,用戶二次管網改造投資13.7億元,工程總投資將達87.2億元。
太原能否兌現承諾,市民們拭目以待。不過李景平認為,太原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只有切實踐行以人為本理念,加強集中供熱、城中村改造的領導力、組織力和執行力,才能避免再次出現完不成目標的情況。
在采訪中,一位市民告訴記者,供熱問題不單純是個經濟問題,太原市美好藍圖的實現,完全可以稱得出市民在“市官”心目中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