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在很長的年代里,海河東岸第一熱電廠的大煙囪都算得上是當地的地理標志,該廠曾經是我市最大的發電廠,也是我市最早的熱源點。長期以來,該廠發出的電能推動了我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由于歷史原因,建于城市中心、靠燃煤發電的第一熱電廠雖然經過了數次技術改造,其排出的煙塵和硫化物仍對周邊的環境造成污染。居民因煙塵一年四季都不敢開窗,就連住在電廠附近的該廠職工,對電廠的煙塵、氣味和噪音也感到無可奈何。如今,市委市政府為凈化我市的大氣環境,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將關停第一熱電廠、啟動第一熱電廠供熱轉換工程列為今年最大的民心工程,廣大市民無不拍手稱快。
節能減排
發展低碳經濟意義重大
萬眾矚目的第一熱電廠供熱轉換工程,對于貫徹落實國家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促進我市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改善中心城區的生態環境、構筑生態宜居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第一熱電廠現有4臺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1.2萬千瓦,單機容量均小于10萬千瓦,煤耗高、效率低。按照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的總體部署和國家發改委推進“上大壓小”政策要求,作為實現我市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內容。對第一熱電廠實施機組關停,有利于推進我市電力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符合我市“調結構、增活力、上水平”活動的總體要求。
二、關停第一熱電廠是改善生態環境、構筑生態宜居高地的重大舉措。第一熱電廠關停后,將減少污染物在人口密集地區的排放,極大改善空氣質量和周邊群眾的生活環境,并解決一熱電廠煤炭運輸給中心城區帶來的交通壓力和噪音等問題,市容環境將得到明顯提升,有力地促進生態宜居城市的建設。
三、可大幅改善區域發展環境、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一熱電廠占地308畝,與海河整體環境和功能明顯不協調,電廠關停后,除保留沿海河東路一側日偽時期工業廠房作為近代工業遺址,其余進行現代服務業的綜合開發,將有效帶動周邊區域及海河沿岸的開發和功能提升,并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連續施工
便民利民不擾民
日前,記者在經過河東區泰興南路時,被各種機械的轟鳴聲所吸引,便到路旁一處正在鋪設供熱干管的工地查看。只見這段長約400米的工地實行的是“一條龍”連續作業法,前面在用挖掘機刨槽,后面在打樁、下管或焊接,而更靠后的地方,已經在恢復路面。在記者所站的地方前面,有兩臺挖掘機正用斗臂掛上鋼絲繩吊起1.2米直徑的管道分段,充當起吊車的功能。幾名工人站在近3米多深的溝槽內為管道校正,而在不遠處已就位的一段管道兩側,兩名工人正手持焊槍為管道焊縫,迸射的焊花將溝內照得雪亮。據在現場指揮的市熱電公司劉家興工程師介紹,他們正在施工的供熱管道是由東北郊熱電廠向市區供熱干管的一部分,由于施工地點位于新開業的商業中心——萬達廣場附近,干活時要盡量減少對市容和交通的影響。而這一段的地下管線十分復雜,供水、供氣、供電、排水、通訊的全有,數他們鋪設的供熱管道直徑最大,遇到與其他管道交叉的地方只能先將其他管道切斷,然后做一段拱橋形的管道從供熱管上方跨越。施工中最大的困難是這里原是第一熱電廠排放爐灰的灰坑,地質松軟,挖槽時隨挖隨塌,只能在溝槽兩幫用工字鋼打下密排樁,因此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參建人員為此每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干在工地。發揚克服困難、連續作戰的精神,力爭保質保量按時完成這一民心工程。正說話間,一位路過此地的老大爺湊過來說,這槽不好挖吧,這里原來是灰坑。以前第一熱電廠不光冒煙、排氣時還有噪音。多年來,其鍋爐房排出的爐灰填滿了數千平方米的大坑,現在的河東公園就是在灰坑的原址上建起來的。可話又說回來了,第一熱電廠是天津最早的大型發電廠,尤其是解放后的幾十年來,沒少給天津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出力,如今她要退出生產一線了,這是社會進步的大好事,是黨和政府關心人民、以人為本的具體體現,以后只能從老照片上看到她的身影了。
多方合作
排除萬難干好民心工程
第一熱電廠供熱轉換工程有工期緊張、破路工程量大、協調難度大三大難點,由于必須在今年11月15日供熱期到來前全部完工,如此浩大的工程總工期才有10個月,而且受供熱的影響,大部分工程都得在今年3月15日停止供熱后才能進行,管線施工還必須在6月20日汛期到來前全部完成,有效工期僅95天。其次是敷設管網的總長度達103.34公里,且多數都處于中心城區。為確保交通和市容環境,管線施工必須與道路恢復和環境整治同步進行,這無疑又增加了施工難度;再就是管道工程涉及征地、穿越河道、鐵路、高速公路等施工難點;燃氣替代工程涉及67個企事業單位,包括機關、學校、銀行、車站及中外合資企業;部分管線替代工程需要在停止蒸氣供應后方可實施。
為保質、保量按時完成轉換工程,不光一線參戰的供熱、電力、燃氣等部門和單位抽調了精兵強將晝夜施工,國土、規劃、市容、交管、水務、鐵路、道路等部門及工程沿途各區政府都對該工程給予了大力支持。不但在行政審批上開通了綠色通道,更在及時恢復路面和綠化,以及降低排水管道內水位等方面盡職盡責,大開綠燈。
工程浩大
涉及民生諸多方面
第一熱電廠供熱轉換工程包括供熱管網建設工程、電力工程、熱水及采暖替代工程和燃氣替代工程四項內容。工程共敷設管線103.34公里,新建變電站1座,改造換熱站100余座,新建中繼泵站2座,開采地熱井1眼,新建燃氣鍋爐房64座。全部工程將于今年10月15日完工。
作為我市最早的熱源點之一,由第一熱電廠供熱的區域遍及和平、河東、河西、河北4個區,總供熱面積達970萬平方米。目前,天津國電津能熱電有限公司(簡稱東北郊熱電廠)等新熱源點已建成投產,其中東北郊熱電廠一期工程共有兩臺330兆瓦的國產燃煤供熱發電機組,投產后可實現年發電量33億千瓦時,供熱542萬吉焦,并留有2x330兆瓦或規模機組的擴建余地,可為原第一熱電廠的供熱區域提供穩定的熱源。為將東北郊熱電廠的熱源引入市內,在此次轉換工程中,將自該廠經楊北公路、北環鐵路、外環線、嶗山道、泰興南路、十四經路等19條骨干道路,敷設直徑1200毫米的供熱干管24.2公里。并將沿著或穿過六緯路、七緯路、津塘路、海河東路、臺兒莊路、成林路等59條道路,敷設供熱支管31公里。改造原136座原汽—水換熱站為水—水換熱站,并在程環道建設第一級中繼泵站、在第一熱電廠院內建設第二級中繼泵站,以保證居民正常采暖。
為保證在第一熱電廠關停后的正常供電,光明橋輸變電工程現已開工。該工程將建設一座220千伏變電站及配套的電源線和中低壓出線,工程將于今年11月15日建成投入運行。光明橋輸變電工程和即將開工的東興220千伏變電站的輸變電能力,不但可替代第一熱電廠185兆瓦的電力負荷,還可為“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預留充足的供電容量。除變電站外,電力替代工程還包括由黃巖路變電站、天鋼升壓變電站至光明橋變電站的兩條、總計22.4公里的輸電線和配套的110千伏及35千伏的出線。
除供電、供熱外,在原第一熱電廠的周邊地區,有不少居民用的是由該廠供應的熱水。該廠關停前,將開采井深1050米的地熱井1眼,抽取地下熱水供居民使用。此項工程除地熱井外,還將敷設熱水管網2.2公里,改造原來的8座汽—水換熱站為水—水換熱站,該項子工程可解決2944戶的生活用熱水問題。
在河東、河西、和平、河北4個區,還有67家工商業用戶,使用第一熱電廠的蒸氣進行生產經營。為保證這部分用戶的正常生產,將由市燃氣集團敷設3.3公里的燃氣管網,將這些用戶的蒸氣設備進行置換。
倒排工期
確保今冬如期供熱
作為本年度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的民心工程,第一熱電廠供熱轉換工程共分4個階段進行。由去年11月22日至今年3月15日的第一階段現已結束,除完成了立項、計劃、規劃、市政、交管路由、征地、地熱井探礦權、土地、招投標等工程前期手續外,還開工敷設了一部分供熱干管及昆山道電源線工程。第二階段由3月16日開始至4月30日結束,由熱電公司負責敷設供熱管網17.6公里,完成蒸氣替代管網15公里;由電力公司完成敷設220千伏電源線7.3公里;由第一熱電廠完成敷設生活用熱水及采暖替代管網5公里;由燃氣集團完成敷設燃氣管網3.3公里。第三階段從5月至6月20日結束,包括1.沿津塘村路、大橋道、大直沽八號路等道路延伸的7.6公里的供熱管道敷設。2.沿十三經路、津塘路、東興路等道路的7.1公里的電源線工程。3.19戶原一熱電蒸氣用戶的燃氣改造。4.原一熱電蒸氣換熱站的改造及燃氣鍋爐房的土建施工。第四階段從6月21日至10月15日結束。屆時,136座民用、公建汽—水換熱站改造及14.6公里供熱庭院管網全部建成;新建的220千伏電源線及配套變電站也已具備了送電條件;原電廠蒸氣用戶的燃氣改造工程已經竣工,新建燃氣鍋爐房的設備已安裝到位,具備了為2944戶居民提供熱水的條件;全部新建供熱管道完成打壓試水,保證轉換區域內的居民樓群和公共建筑能如期供熱,確保全市人民溫暖過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