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走進威海市區的眾多老舊居民小區,時常看到大批工人在給樓房加裝保溫層。“最多的時候,市區內有五、六十支施工隊在同時施工,到今年供暖季開始以前,我們要完成60多個老小區、32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改造工作。”威海市燃氣熱力管理處處長李文林日前對記者說。
隨著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推行,供熱計量改革“集中供熱、分戶計量”的目標,很有可能在威海率先變為現實。
分戶計量10年“夢難圓”
現有的供熱收費方式是按照建筑面積收取,用戶無法對自家用熱進行控制。“如果供熱也像水、電、氣一樣進行按量收費,用戶實現自主控制,可以節約大量能源。比如,白天去上班,就可以把供熱閥門關一關,等下班回家再全打開。室外溫度升高,也可以調節一下供熱閥門,沒必要開窗戶散熱。”李文林說。
推行供熱計量改革,是實現低碳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現實需要。威海是全國首批12個供熱計量改革示范城市之一,早在2002年就實現了供暖用戶100%分戶控制,為實現“分戶計量”鋪平了道路。但近10年來,威海的供熱分戶計量仍然沒有大規模推開,還停留在部分小區試點階段。
分戶計量難以大規模推廣,有兩個制約因素。一是熱計量表質量不過關,計量不準確。隨著科技的進步,這個難題已攻破,國產計量表造價大幅降低,計量效果也日益精確。第二個問題是部分老舊居民小區樓房節能效果差,熱量散失嚴重,供熱溫度難達標,分戶計量也難以節省費用。
“老舊居民小區樓房節能效果差的現狀如果不能改變,分戶計量就不可能推下去。試想一下,這部分居民家中供暖效果不好,還要比別人家交更多的取暖費,換了誰也不會同意。”李文林一語中的。
供熱企業緣何愿掏錢?
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就能邁過供熱計量改革最后一道坎――道理誰都明白,可巨額的改造資金誰來出?僅在威海市區范圍內,就有超過3000棟需要改造的樓房,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改造資金不啻天文數字。
在2011到2013年間,中央財政設立了節能改造和熱計量獎勵資金,改造驗收合格后,每平方米建筑面積獎勵45元。根據相關政策,威海市財政對每平方米配套37元。即便如此,每平方米的改造費用還缺口100多元。在這種情況下,威海熱電集團第一個站出來,承擔起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任務。
“企業不是‘冤大頭’,這里面我們有賬算。”威海熱電集團董事長趙愛國說,“一是企業形象賬,這是一筆無形的資產。以往我們企業被投訴,絕大多數都是老舊居民小區供熱效果不理想,達不到規定溫度。從去年先期改造的5個老舊小區來看,用戶室溫平均提高5到7攝氏度,投訴數量直線下降。二是確實有經濟賬可算。保溫效果好了,我們就可以適當降低供暖水溫,節約成本。據我們測算,老舊小區全部改造完畢后,一年可節約煤炭11萬噸,節約資金7000多萬元。隨著熱能效應的充分發揮,現有設備即可滿足供暖需求,今后可以少上熱源,而一套新的供暖機組的投資就在2億多元,省下的就是賺的。”
威海率先實現全市分戶計量?
去年,威海熱電集團墊資3746萬元改造了5個居民小區,共2289戶、25.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改造完畢后,這5個小區全部列入了分戶計量試點。
為了保障試點小區居民的利益,威海推行“多退少不補”的政策,即小區居民先期按建筑面積交納取暖費,到供暖季結束后,如果實際用暖量超出了按面積收取的費用,不用補交;若實際用暖量比按面積收取的供暖費少,可以到供熱公司辦理退費。去年,在實際供暖天數比往年有所延長的情況下,試點小區的退費額超過了10萬元。
老舊居民小區節能改造的效果,在去年冬天得到了驗證。去冬,市區古北一巷15號樓居民孫學清大爺家中室溫達到了25攝氏度,比往年提高了七八度。家里變暖,閥門不用開足也能達到適宜溫度。因此,孫大爺經常在家中無人或是室外溫度較高時調整閥門。孫大爺家按建筑面積需要交納1200多元的供熱費,而通過合理用暖,一冬下來實際用暖費用比以前節省100多元。
“家里變暖了,花錢還少了,你說俺能不歡喜嗎?”孫學清說。
在威海,老舊居民小區節能改造與供熱計量改革同步進行,改造完成一個就馬上實施供熱計量改革。到2013年,威海將全面完成市區舊樓墻體保溫改造任務,計劃總投資16.5億元,改造樓房面積1256萬平方米,受益人口32萬人。屆時,威海有望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第一個全面推廣供熱分戶計量的城市。本報記者 彭輝 本報通訊員 吳海華 車田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