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建筑能耗包括:建造過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建筑設備的生產和運輸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裝中的能耗;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包括房屋建筑和構筑物使用期內采暖、通風、空調、照明、家用電器、電梯和冷熱水供應等的能耗。
建筑節能,是指在保證提高建筑舒適性的條件下,合理使用能源,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體來說,建筑節能指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執行節能標準,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的能耗。
在建筑中積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能夠大大緩解國家能源緊缺狀況,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因此,建筑節能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國家節能規劃目標、減排溫室氣體的重要措施。
炎炎夏日,走進商場的你,一件短袖T恤卻冷得打著寒噤,而導購員們卻穿著長袖;瑟瑟寒冬,走進商場的你,一身棉裝卻熱得汗流浹背,而導購們卻穿著裙裝。這"不合時令"的著裝背后,是能源的巨大浪費。
2005年,國家發布通知,要求各地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做好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等"四節"工作。同年,我國出臺了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并正式實施。這是我國批準發布的第一部公共建筑節能設計的綜合性國家標準。積極落實國家政策,此后,我省掀開了建筑節能的新篇章。
建筑節能主要解決 "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問題
我國城鄉既有建筑達430多億平方米,數量如此之巨的建筑中,最樂觀估計,達到節能建筑標準的僅占5%左右;即使是新建筑,大量的仍屬于高能耗。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建筑能耗的總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而建筑最大的耗能點是采暖和空調,我國在采暖和空調上的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的55%。
再看我省,長期以來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生產為主的經濟格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能源消耗強度較高。
建筑節能主要是解決 "使用過程中"的一系列能耗問題,包括水電供熱等各個系統是否能有效、不浪費使用等問題。近幾年來,我省積極出臺各項政策推動建筑節能。目前,全省范圍內正大規模地進行節能改造。
一是對既有大型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主要采取政府引導的方式,由全社會進行監督,從而促進其節能改造。據介紹,政府有關部門將加強各大公共建筑的能耗監測,在采集大量相關數據的同時進行能源審計以判斷其對能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然后進行能源公示,向社會大眾公布各個數據,接受輿論監督,由此促進相關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今年已確定改造面積493.35萬平方米,開工面積79萬平方米。
二是對城鎮老舊建筑物的節能改造。據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后,"不僅要將室內溫度普遍提高5攝氏度以上,增強室內熱舒適度,而且要有效解決房屋滲水、噪音等問題。"
三是對于新建建筑物,我省要求全部符合國家對新建建筑物的節能要求。
啟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供熱實現 "分室調溫、分戶可控、計熱收費"
建筑節能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起步,經過二十幾年的努力,目前已進入到發展、提高階段,我省建筑節能取得了長足進步。
以省會太原為例,"十一五"期間實現萬元 GDP能耗下降27.15%。同時,耗能大戶計量邁開大步,在太原市的各重點耗能企業,計量工作成為推進能源量化管理、實現真實成本核算、提高企業競爭力,最終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太原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了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改造內容包括:對墻體系統、屋面系統加做保溫,以外墻外保溫為主,做到保溫隔熱、防水、防潮、裝飾一體化;對原來密封性、隔熱保溫效果差的外窗進行改造,使其達到保溫隔熱、密封降塵的效果;對供熱系統進行改造,實現"分室調溫、分戶可控、計熱收費"。
我省對建筑節能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安排了專項資金。據不完全統計,"十一五"期間,省級財政共安排69億元建筑節能專項資金,地級及以上城市市級財政安排65億元建筑節能專項資金工作,為建筑節能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財力保障。
2010年10月,國家住建部批準太原理工大學長風小區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示范項目,經過近10個月的施工,目前該小區建筑物綜合節能改造、熱計量改造、鍋爐和熱網現代化改造已基本完成,正進行最后的外墻裝飾工作。通過2010年-2011年采暖期的試運行,廣大居民真正體會到節能改造的好處。居民住宅真正實現了冬暖夏涼,95%以上的居民都節約取暖費,采暖用煤明顯下降,用煤將近節省2100噸,直接經濟效益約為170萬元。此后,該小區還安裝了管道煤氣,硬化、綠化公共環境,小區環境更加符合居民休息、休閑。
建筑節能任重道遠,亟待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
采訪中,記者也發現,我省的建筑節能推動難度較大,盡管個別城市在工作的某個方面有一定的進展,也有一些好的想法和做法,但全省建筑節能工作整體推進水平還比較低,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供熱體制、用熱計費方式改革嚴重滯后。相應的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及各項配套措施還沒有落實到位,建設單位積極性不高,廣大群眾得不到真正的實惠,建筑節能的利益引導機制還未形成。
監管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政府監管缺乏手段,在一些環節上出現缺位,多數城市由于管理體制的原因,建筑節能管理僅限于設計、施工圖審查等環節,而在施工、監理、質監等環節管理松懈,存在分管領導或建設系統單位之間分工銜接不夠。
發展不平衡。從全省來看,大城市建筑節能執行情況好于中等城市,縣級城市建筑節能工作基本沒有展開;高層建筑節能措施好于多層建筑,多層磚混結構建筑節能措施基本沒有得到落實,新建工程按節能標準真正落實到位的比例也較低。
建筑節能技術研究、應用和推廣總體水平不高。有些城市新型節能結構體系、外墻外保溫技術還沒有大面積推開,大部分單位、從業人員和一般公眾普遍缺乏對節能新產品的認識和了解。
省住建廳建筑節能與科技處相關負責人稱,我省將繼續做好建筑節能工作,進一步推進有關民生方面的節能減排的工作進度。針對大型公共建筑,由于其水電熱消耗量大,政府有關部門將加強能耗監測、能源審計、能效公示,以接受社會監督,從而促進其節能改造。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須符合國家的節能標準,從源頭治理。
省環保廳也表示,今后幾年,我省將重點解決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中與民生相關的問題,維護公眾的環境和健康權益,為公眾營造干凈舒適的人居環境。
本報記者 張臨山 實習生 武笑 沈艷紅
大手筆推進建筑節能
2.3、97%、700。
這些都是很普通的數字。
我們需要這樣來解讀:"統計數據表明:直到2002年末,我國節能建筑面積只有2.3億平方米。而據分析,我國目前處于建設鼎旺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積高達16億至20億平方米,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年建成建筑面積的總和,而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以如此建設增速,預計到2020年,全國高耗能建筑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問題似乎很嚴重。
再與國外進行對比。國外建筑已經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工業化階段,大量解決人的住房問題。第二個階段是關注性能和質量的階段。實際上現在的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第三個階段,也就是關注整個建筑與全人類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節能、生態、環保這個階段。而中國剛剛跨過第一個階段,進入第二個階段。由此可見,中國建筑節能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節能改造,小而言之,是為了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減少更多的住房使用費用支出。大而言之,是節約有限的能源,保證可持續發展。
建筑節能,是到了大力度、大手筆推進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