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北方城市都開始為今冬明春的供暖做準備工作并陸續開始進行供暖,對于收費價格、供暖時間等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調整,管道改造等也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每到供暖季,百姓最為關心的其實還是實際的供暖質量有沒有達到舒適的標準。今年冬季,沈陽等六個城市將會將供暖時間延長2至15天,對于這一消息,不少百姓在高興的同時也表示出對供熱質量的擔憂,“延長供暖是好事,但是如果因為延長供暖期,而稀釋或影響了正常供暖期的供暖質量,這樣的意義就不大了。”不少百姓如此表示。我們可以看出,目前百姓對供暖質量的要求以超過對供暖時間的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市場經濟的公平性已經深入人心,百姓對冬季供熱的舒適性、個性化需求也越來越高,多樣化的采暖形式和產品充斥在我們的身邊。但是縱觀近些年的冬季采暖情況,每年各地有關供暖質量的新聞都層出不窮,百姓叫苦熱企委屈。其實在供暖季中,百姓所感受到的舒適程度是評價供暖質量的根本,而供熱部門則以室內溫度來衡量供暖質量,也就是說,硬性化的溫度數字無法滿足百姓對供暖質量的要求。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供暖質量的滿意度呢?
首先就是供暖的針對性問題,目前百姓家庭對溫度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不同的戶型、不同方位以及戶主不同的年齡層對室溫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同時,煤炭價格與天氣溫度也成為供暖質量滿意度難以達成的因素,它們直接影響著熱企盈虧與現實溫度的真實需求。對于以集中供暖為主要供暖方式的北方地區來說,就需要供熱部門靈活調節供暖溫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看天供暖”。與此同時,供熱計量改革的推進也對冬季供熱的舒適性起到了推動作用,將熱能作為商品,用多少熱付多少錢,提高居民的用熱品質,讓百姓在冬季采暖中更具有自主性。
總體來說,供暖質量的提升應在居民舒適度上下工夫,而不僅僅是對室內溫度上的達標。供暖是民生工程,實實在在地關系著百姓日常生活,如何在供暖季滿足百姓的取暖需求,還需要政府和熱企多多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