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難進”通常被用來形容政府部門服務意識差,如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供熱計量改造也遇到了相似的狀況,不同的是,難進的是居民的家門。
熱計量改造是建筑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外墻外保溫、更換節能門窗等一同決定著建筑物的節能效果和居住舒適度。為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調并要求地方要堅持供熱計量改造和建筑節能改造須同步進行,并把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改革列為我國“十二五”建筑節能的三大任務之一。但是這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卻因種種原因在很多地方吃了“閉門羹”。
以北京為列,在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中實施的熱計量改造,通常一戶居民的熱計量改造只需要3個小時就能完成。改造過程也并不復雜,只要在居民家中暖氣片旁的供暖立管上加裝旁通管和溫控閥,在暖氣片上加裝熱計量裝置即可。但是簡單的改造也遇到了百姓因不了解、不理解而不支持的問題,導致工作人員“門難進”。
熱計量改造的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安裝熱表和溫控閥,而是利用“多用多交費、少用少交費”的經濟杠桿,通過促進居民行為節能而實現建筑能耗的降低。因此,安裝熱表、溫控閥等設備是居民實現自主調室溫的硬件,而要想改造順利實施,就必須順利地敲開居民的家門。這就要得到居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在這方面,北京總結出了一套打消百姓種種顧慮的安全施工組織方式和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從而打開了居民的心結,也順利地敲開了居民的家門,值得推廣和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