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大樓卻按面積收費
仇保興在回答記者關于“分戶供暖難是體制還是技術問題”時說,實際上兩個方面都有,主要還是體制問題。他舉例說,科技部大樓是節能大樓,但檢查時發現它的供熱仍按面積計費。通過節能改造,這個大樓在供熱期間的實際用熱量只有一般大樓的十五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按面積計費明顯不合理。“已經裝了熱量表,但沒按熱量表實際用熱計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背后實際上就是體制問題,因為這些供熱公司大部分是政府附屬機構,機制僵化,不可能迅速采用市場辦法,像水費、電費那樣計量到戶。”
既有建筑僅7%節能
據介紹,全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10.6億平方米,占全國城鎮既有建筑面積的比例僅為7%。仇保興在會上透露,既有建筑改造年度目標沒有完成,仍停留在試點示范階段,尚未全面啟動。
仇保興介紹說,目前,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總體推進情況較好,但黑龍江、甘肅、江西、廣東等省在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監管力度、管理體制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他打比方說,北京冬季供熱每平方米建筑消耗22.4公斤標準煤,跟德國1986年水平一樣,但現在德國已降到每平方米消耗少于9公斤標準煤。“十一五”期間我國可以節約1.1億噸標準煤,要完成這個目標,既有建筑改造資金至少要1.5萬億元。資金來源于國家補貼、動用部分房改基金和房屋維修基金等,另外就是節能改造公司承包改造。
房價波動和節能關系不大
對于新建筑節能造成建筑成本增加,是否會影響房價的問題,仇保興回答說,經過統計,每平方米增加100至150元工程造價,在建筑均價中所占百分比是非常少的。房地產市場波動主要是土地供應量和金融信貸之間的關系,與建筑造價關系不是最大。另外,盡管造價增加了100多元錢,但用戶5到7年時間就可把錢收回來,因為節約了能源就節約了錢。
新聞鏈接
17省市政府建筑
將試點能耗統計
據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 黃全權 樊曦)建設部人士18日披露,針對政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往往是“能耗大戶”的尷尬,我國今年將重點建立針對高耗能的政府辦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統計制度、能效審計和披露制度。17個省市將首先進行這一試點。與此同時,對新建政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將進行“強制性節能檢測”,并對其能耗指標進行標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