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是北方城市冬季最大的民生,小小的暖氣片直接決定市民冬天的生活是幸福,還是糟心。兩年多來,我市在城市交通體系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不斷強化城市保障要素建設,謀劃調整城市供熱布局,加大供熱管網建設和老舊管網改造力度,探索節(jié)能減排舉措……一個個新行動,讓長春這座北方城市的冬季更溫暖。
新進展——
老舊管網已改造79公里
“看,我們供熱管道剛剛改造完成,這個冬天我們家一定會很溫暖!”12日,記者見到安達小區(qū)的居民張先生時,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安達小區(qū)有13棟居民樓,由于供熱閥井普遍與下水相連,采暖地溝管道長年被臟水、污泥浸泡,閥門、管道腐蝕嚴重,管網泄漏極為普遍,最近每個供暖期,該小區(qū)平均每棟樓因管網、閥門出現的問題都有10余次。今年,長熱集團對這個小區(qū)地溝管進行改造,改造管線5000多米,涉及供熱面積近8萬平方米,7月份剛剛完工,這個冬天,小區(qū)里7000多戶居民家中供暖質量將得到明顯改善。
這只是全市老舊管網改造的一個縮影。我市供熱管網總長度6039公里,其中一次網1879公里,二次網4160公里,鋪設15年以上的供熱二次管網1314公里,嚴重影響供熱質量的供熱管網主要是嚴重老化的小區(qū)二次網。2012年,改造供熱管網311公里;2013年,新建、改造供熱管網230公里;今年年初,我市選取了南關區(qū)中環(huán)十一區(qū)等供熱管網老化特別嚴重、對供熱質量影響較大、亟需進行更新改造的小區(qū)制定年度改造計劃,今年計劃完成100公里陳舊供熱管網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79公里。
新成果——
供熱效果逐年改善
“上個采暖期,我們家非常溫暖,真是幸福啊!”家住西安胡同1267號的陳海濱高興地告訴記者,外面天氣雖然寒冷,可家里一直挺暖和。陳海濱的幸福得益于連續(xù)多年實施的城市保障系統(tǒng)的“冬病夏醫(yī)”。
僅2013年,我市新增供熱能力2470噸,改造供熱管網194公里,僅此一項每天城區(qū)就節(jié)約熱水將近10萬噸,往年嚴重影響供熱質量的短板逐漸補齊。上個采暖期也是城區(qū)近10年來,供熱效果改善較為明顯的一年。在174天供熱時間內“12345”、“12319”、各城區(qū)開發(fā)區(qū)、供熱企業(yè)受理的供熱總投訴227088件,同比下降15.75%。其中,“12319”熱線受理供熱投訴僅8610件、咨詢4290件,同比下降將近30%。
同時,我市基本形成了全口徑受理市民投訴、及時化解信訪矛盾、快速實施應急搶修的供熱保障機制,在確保全市供熱環(huán)境大形勢平穩(wěn)的情況下,重點解決個別區(qū)域、住戶的供熱質量問題,有針對性地提高行業(yè)服務標準。截至上個采暖期開栓前,全市共有8家供熱企業(yè)簽訂了特許經營協(xié)議,供熱企業(yè)嚴格按照省、市供熱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努力提高供熱質量,全市還在前兩年試行信用等級評價的基礎上,正式對33家供熱企業(yè)進行了信用排名。
新期待——
供熱結構方式加快轉變
為改善和提升城市環(huán)境,近年來,我市不斷探索清潔能源和新型能源替代傳統(tǒng)能源。
“上個采暖期,我市城區(qū)供熱面積17602萬平方米,其中,熱電聯(lián)產熱網的供熱面積6682萬平方米,區(qū)域鍋爐房供熱面積9154萬平方米,分散采暖鍋爐房供熱面積1204萬平方米,還有562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采取的是新能源供熱形式。”市公用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能源供熱形式包括電供熱、燃氣供熱、生物質燃料供熱、污水源熱泵供熱。其中,電供熱受電力輸配設施限制和居民對電力供熱舒適性和經濟型的擔憂,總量較少;燃氣供熱方面,去年我市分別在柳條路和正陽街改造了2座小鍋爐房,供熱質量較好,但綜合成本較高;生物質燃料供熱,以往多用于非民用建筑,按照今年國家能源局的最新文件要求,我市正在積極申報民用生物質燃料供熱試點項目,爭取國家資金并總結項目經驗;污水源熱泵,由于受污水管線位置和流量影響,只有在局部地區(qū)具備條件,對全市供熱是一種補充。
隨著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的進一步推進,國家、省、市正在逐步完善新型能源和清潔能源供熱的相關扶持政策,我市也正在努力使供熱結構從以集中供熱為主、燃煤小鍋爐房供熱為輔向以集中供熱為主、燃煤小鍋爐房供熱為過渡、清潔能源和新能源供熱為補充的結構轉變。
熱力部門正在對老舊管網進行改造。賈春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