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價格一跌再跌,一些受煤炭行情影響的商品價格,隨之受到關注。比如采暖價格,坊間降價呼聲強烈。煤價降了,熱價該不該降?降或不降,由誰來定?合理依據分別是什么……種種疑問的背后,不只是人們對各自腰包的在意和呵護,還有作為公民社會一分子,對自身權益的重視和警覺。
今冬取暖費不會降價今冬取暖期來臨前,煤價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但在煤炭行業整體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不同人眼中的煤價是不同的,業主希望取暖費降一降,煤企則希望賺一賺。但從經濟規律上看,煤價的最終決定者是供需關系且需求的決定作用更大:用煤的人多且供不應求,煤價就會上漲;用煤的人少且供過于求,煤價就會下跌。今冬的煤價漲跌與否,必然由以上關系決定。
考察山西煤價,大家會發現,在社會整體經濟向上、各行各業開工率高的情況下,煤炭會供不應求。因此,煤炭價格上漲。近3年來,整體經濟低迷,各行各業開工率低,煤炭供過于求,因此,煤炭價格下跌。但這是大環境下的煤價,具體到今冬供暖,還必須考慮到很多條件。
第一,是政策影響,近期國家取消了進口煤零關稅政策,直接導致煤炭的供給量減少;第二,供暖季節來臨,相對于用戶的需求,會產生煤炭供給量減少的情況;第三,近3年煤炭價格的市場調整,使得許多煤企已經停關、整頓,直接影響了煤炭的供給量;第四,取暖期是需求旺季,但只是一個短暫的旺季,這會使得煤企不敢大量生產煤炭,也影響市場供給。基于以上幾點,理論上,煤炭會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現狀,因此,煤炭價格不會下跌,今冬取暖費不會降價。
長遠來看,煤炭價格下跌對消費者不見得是好事。煤炭降價的時期,一般也是社會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時期,這種不景氣會傳導到普通人的工資上,直接的結果就是工資降低或維持不變;煤炭漲價的時期,一般也是經濟蒸蒸日上的時期,傳導到普通人身上就是工資上漲。
本報評論員 杜建偉
供暖企業應及時進行信息公開又到了供暖期,人們直觀看到的是煤炭價格持續下跌,已經達到近年來最低,可供暖價卻依然堅挺。
我們不妨先看看油價的定價機制。2013年3月27日之前,油價的漲跌飽受詬病,在國際油價總體處于上升趨勢的背景下,油企覺得上調油價沒到位、不準時,消費者覺得“調漲不調跌”。有油企的內部人士道出現行定價機制的兩個弊端:一是滯后,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我國的調價周期較長,對市場反應不夠靈敏;二是規定模糊,給有關方面留下不嚴格執行調價行為的空間,該調整時不調整,調價幅度又不到位。2013年3月27日之后,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方案出臺,將成品油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取消掛靠國際市場油種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適當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完善價格調控程序。
此后,油價漲漲跌跌,雖然仍有漲多跌少的聲音存在,但是總體市場而言,人們對價格的漲跌已經習以為常,批評之聲漸弱。
言歸正傳。供暖價格未降,供熱企業也有一肚子苦水,如歷史欠賬、人員成本增加、舊管網維護、新管道鋪設等等。誠然,影響供暖價格的因素有很多,但煤價無疑是影響供暖價格的重要因素。
根據200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煤炭價格的波動和熱價掛鉤,一方浮動,另一方亦隨之調整。今年,煤價降了,供暖價格未降,足見這個指導意見對市場的調控并不明顯。
我們認為,供暖企業與用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等,是造成人們對供暖價不降產生質疑的主因。政府公開“三公經費”實現了信息的陽光透明,以及為民眾監督公款流向創造了條件,油價的定價機制讓人們明白了油價漲跌的成因。當然,油價與供暖價不同,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在不斷變化,漲跌常在幾日內發生明顯變化,但供暖一年僅一次,人們對供暖費的普遍關注度也僅是在供暖前后,而供暖企業在進行信息公開方面顯然存在不足,在受到民眾質疑時才會倒苦水,不僅無助于澄清事實,更有為不降價狡辯的嫌疑。在供暖價格上,不僅要求供暖企業在信息公開、透明上下功夫,還要提前發現問題,勇敢面對問題,積極解決問題,這樣讓民眾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也有助于供暖價格聯動機制在政府主導下盡快完善。
本報評論員 權力超
“管漲不管跌”透視民意視察慢半拍煤價降了,采暖費怎么還不降?按照供熱公司的說法,他們一直都在虧損,人員工資在提高,采暖管網改造成本高,最主要的是,熱能是從電廠購得,熱能沒降,采暖價格自然沒法降。而電廠的正常運轉也非常不易,他們坦承虧損,為了給國家供電,他們高成本產出,低成本收回——煤炭價格是降了,可人員工資不是漲了嗎?而且,搬運、運輸成本個個都漲……然而,缺乏事實和數據支撐的“虧損說”,只能博取一時同情。若作為決定熱價調或不調的依據,顯然遠遠不夠。
熱力企業虧損不是個體私事,虧的是國家的財產,是人民的血汗。企業常年虧損,理應對原因一查到底:管理是否科學,支出是否合理,財務運轉是否正常,政府補貼用在何處,是否存在人員臃腫成本增加的情況……不細查深究,便無從診治企業連年虧損的痼疾。
奇怪的是,這樣的民生企業虧損了一年又一年,竟少有人試圖查清病根扭轉現狀。倘若監管抑或整改跟得上節奏,企業運轉正常,百姓不再為虧損埋單,采暖費隨煤價下調或許不是沒有可能。
如今,各方輿論可謂很強勁。公民意識的覺醒,可以說是這次“叫板采暖費”觀點的主要基礎。故可以說,這次的調價呼聲,更須納入民意視察范疇之內,不能不引起重視。
輿論倒逼下,一些地區的發改委,有的在替企業“背書”,歷數企業每年虧損的凄楚境遇;有的則謹慎回應“會隨時關注相關動態,適時調整供暖價格”。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發改委經濟研究中心的一位王主任列舉數據后,很專業地表示:“主要原因是之前制定的采暖價格偏低。”這個觀點比較新穎,可以總結為此次“采暖降價談”中的“偏低說”。
實際上,調低供暖價格,都在看政府的表態。由此可見,發改委聲稱的“隨時關注相關動態”,說的正是政府的動態。至于政府怎樣才會動起來,這個得看政府民意視察的敏銳度和認識度。老話重提,說說采暖費漲價的事。2008年,國家發改委、建設部、財政部聯合發文《關于做好冬季供熱采暖工作的有關問題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依據這個文件,2009年,我省太原市物價局召開了“城市居民供熱價格調整聽證會”。聽證會上,百姓代表非常之配合——不能因為老百姓占了便宜,反讓企業虧損。采暖費就這樣子,漲了。
煤價漲了,采暖費要漲,而“降價”,仿佛還屬于一個價格聽證的新舉措范疇。筆者認為,政府理應及時跟蹤市場行情,加大對供熱和水電的調價機制,以減少百姓損失。民生無小事,政府的民意視察,務必要精準敏銳。相對而言,政府的反應速度更要精準快捷,惠民是大事,民之常受益,國之常安泰,始終是一個責任政府把守的底線。
本報評論員 高 輝
對民意的回應不容缺失煤價大幅下跌,公眾產生對取暖費下調的期待十分正常;熱力企業在進行成本核算后,拿出自己的意見,亦在情理之中;供熱屬于公共事業,熱力價格屬于政府定價范疇。取暖季來臨之前,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向公眾公布熱力企業運行成本和在此基礎上確定的供熱收費標準,積極主動回應和引導民意,亦是分內之事。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早在初秋時節,關于今冬供暖價格將要下調的傳聞已在網絡及微信朋友圈瘋傳,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直至供暖季來臨,相關部門仍未正式對這一消息背后的民意表達作出回應,公眾只能依據散見于媒體報道中的零星信息,在疑惑中作出種種判斷。
煤價降了,熱價降是不降?竊以為,公眾最大的困惑不在這里,而在于面對沸騰民意,相關部門何以如此淡定地保持緘默,以及未來應該如何打破這種不負責任的緘默。
近年來,伴隨網絡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應用,散布于微博微信等虛擬社交空間的網絡民意影響力急速擴張。網絡民意,已經成為公眾對于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民意的真實映射。如何最大限度地采集民意,準確把握不同群體的訴求,如何更加及時地回應和疏導網絡民意,如何在權力與民意的良好互動中,查堵工作疏漏,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及時了解和回應民意,體現著公權部門對自身職責使命的清醒認知,和由此生發的對民意的珍視和尊重。及時回應民意,澄清真相,引導民意,也是在社會分化加快、利益訴求趨向多元的時代背景下,掌握話語主動權,疏導和化解社會矛盾,提高自身工作效能和民意認同度的需要。
取暖季到來之時,相關部門針對公眾期許和呼聲,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該公布的公布,該論證的論證,該解釋的解釋,這才是對社會、對民眾、對自身最負責任的做法。
本報評論員 翟少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