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空調
【摘要】我國能源現狀與空調冷熱源的選擇
空調制冷制熱方式的選取,受到我國能源政策,能源結構及環保政策的制約和影響。因此,要合理選擇空調制冷制熱方式,應從國家的能源情況,能源政策和環境保護方面多加考慮。
1,我國的能源形勢: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能源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煤炭生產自90年以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一,99年達到14.6億噸;石油生產達1.67億噸,居世界第5位;2002年我國發電量達到1.6萬億度,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我國能源平均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長,而國民經濟發展以8%的速度增長,所以能源的增長遠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不能滿足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1,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能耗水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2,我國能源資源偏少,和我國的人口比例不相稱。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而煤炭儲量占世界的11%,石油儲量占世界的2.4%,天然氣儲量僅占世界的1.2%。我國人均能源資源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3,我國能源利用率不高,平均利用率約30%。每1美元GDP的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我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所以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按照現在的能源消費增長速度,予測到2010年,我國總能耗量將趕上西歐各國總和。而到2020年,我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耗大國。
為了解決能源的缺口,我國從94年起,從國外進口石油。僅2002年進口石油就達到6941萬噸,化費166億人民幣,占石油消耗總量的30%。予計到2005年,我國石油進口將達到1億萬噸,占石油消費總量的45%。
當石油的進口量達到50%的時候,就有能源的安全問題,是必須考慮的。萬一發生戰爭,石油輸出國無法正常供油,就會影響到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也關系到我國的國家安全。
2001年,我國從中東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已占進口石油總量的48%,而預測這一比例還將增加。全球最大的石油源頭在中東地區,伊拉克戰爭以來,美國在這地區的勢力正在急速擴大,包擴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影響力在減弱,所以這給中國的能源安全帶來重大的潛在威脅。
為了保證國家的能源安全,開辟多渠道的進口能源通道,中國與俄羅斯早在96年簽訂了中俄能源合作協議,決定從俄羅斯的安加爾斯克油田修一條輸油管,直通中國大慶,稱為安大線。原計劃于2003年底動工,可在2005年向中國提供2000萬噸石油,到2010年將增加到3000萬噸。2003年5月,中俄又簽署了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長期購銷的總協定。這條線路如能建成,中國可以從俄羅斯獲得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大大減少了中東地區動蕩對中國能源安全的隱患,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但誰也沒想到,由于日本的加入,使該供油協議節外生枝。日本給俄羅斯巨大的經濟利益,使俄不得不動心,向中國供油還是向日本供油,在俄羅斯內部引起激烈的爭論。前一時間,俄羅斯能源部已否決了安大線,理由是安大線石油管道穿越國家自然生態保護區而被否決。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石油戰略儲備的國家,為保證國家的能源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在計劃石油的戰略儲備:
2005年600萬噸可用9~10天
2010年1500萬噸可用22~25天
而日本的戰略石油儲備已達8100萬噸,相當于日本172天的石油用量。
由于安大線的被否決,我國加快了石油戰略儲備的進程。目前,已成立了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已圈定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四大石油儲備基地。現正在運作60億元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一期工程。最終要達到供全國90天的儲油量。
全世界的石油,按現在的開采速度,只能用95年,所以石油資源是有限的。煤炭在今后300年左右,也會用完,礦物燃料供應枯竭。而我國的石油,按現在的開采速度,25年就用完了,我國煤炭開采250~300年也會用完。在我國依靠煤炭石油發展起來的城市有390個,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煤炭石油能源資源。但目前已有50個城市正處于衰退狀態,面臨礦業資源枯竭的威脅。如新疆的克拉馬依,黑龍江大慶,河南平頂山,山西大同等。大慶作為全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可開采儲量遠遠不能滿足年產5000萬噸的長期需要,今后,將以每年150萬噸的速度遞減,直至枯竭。所以,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必須采取開源節流的措施。既要開發新的能源,又要大力節約能源。就空調行業而言,要加大開發和推廣節能新產品的力度。
2,我國的能源結構:
我國是以煤碳為主要能源的國家。在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中,煤炭的比例占70%以上,這是我國能源結構中一個很不利的因素。以煤碳為主要能源,造成了我國嚴重的大氣污染。
我國的發電量占世界第二位,但用來發電的一次能源中,煤炭占的比例高達77%。在用煤炭發電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粉塵,CO2,SO2。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加劇了大氣的溫室效應和產生大面積的酸雨,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在我國,電力不能算清潔能源。
在各種能源中,煤炭燃燒產生的CO2排量是最大的。目前,我國的CO2排量占全世界的12.8%,美國占24%。但隨著我國能源消費的增長,估計到2015~202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CO2排放大國。到那時,我國將面臨巨大的道義壓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也可能面臨新的問題。
CO2是造成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因素。20世紀是溫度上升幅度最大的一個世紀。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發現80年代是20世紀最熱的10年,而到21世紀初,又發現90年代是20世紀最熱的10年。全球氣溫正在毫無疑問地越來越熱。今年7月,我國多個城市的氣溫創歷史新高,其中上海最高氣溫達39.6℃,杭州達到40.3℃,福州41.1℃。全球氣溫變暖,在各地引發干旱,洪水,熱浪,暴風雨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以千億美元計算。
為了徹底整治環境,減少CO2的排放,我國政府正在規劃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計劃到2030年,我國能源結構中煤炭的比例將下降到60%,石油不變,而天然氣從目前的2.1%提高到8%。
天然氣作為一種優質清潔能源,是礦物能源中污染最少的能源。天然氣在燃燒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硫和灰塵,而CO2的排量僅為煤炭的48%。因此,對天然氣的利用,將起到空氣凈化的作用,使天空更藍,空氣更清新。
我國的天然氣集中在西部地區,占全國天然氣總量的60%,特別是新疆塔里木地區,近年來相繼發現5個大中型氣田,儲量達4190億立方米。而我國東部地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但能源短缺,大氣污染嚴重,急需清潔能源。2000年2月,國務院決定啟動“西氣東送”工程,從新疆塔里木輪南鋪設天然氣輸送管線,跨越7省到達上海,每年可輸氣120億立方米,穩定供氣可達30年。已于2003年底到達浙江,我省可分配到2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而東海油氣田也將給浙江提供十幾億立方的天然氣。這將為我省的經濟發展,改善環境提供了新的基礎。也為制冷空調能源多元化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的機會。
- 空調冷暖熱源的選擇
據統計,空調能耗占整個建筑物能耗的60~70%,而我國建筑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源消費的30%,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標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的普及率會進一步提高,建筑能耗也會進一步增大。所以,空調是一個能耗大戶,在選擇空調能源種類時,應從高效節能,環境保護等方面加以考慮。下面幾個問題值得探討:
3.1,電力供應問題:
由于電力水冷式冷水機組的能效比較高,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是空調冷源的選擇方式之一。特別是離心式冷水機組,其能效比最高。在大型建筑中,選擇高效的離心機組,可以節約電耗,降低日常運行費用,無論是設計人員還是業主,都已意識到這一點。
但電力空調的大量使用,也給電力供應帶來巨大的沖擊。使電網的峰谷差進一步拉大。天氣越熱或天氣越冷,空調電耗越大,出現冬夏二個用電高峰。2003年7月初進入高溫后,杭州持續高溫達35℃以上有30多天,用電負荷猛增,全杭州市的需求用電量達350萬千瓦~370萬千瓦,而省里分配給杭州市的用電負荷只有280萬千瓦,缺口70~90萬千瓦。除了錯峰輪休外,剩下的缺口只能限電拉閘。這兩年我省的缺電,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時段性特點,只是在夏季和冬季的高峰時段,供需矛盾突出,才出現拉閘限電。而在春秋季節,電力供應還是相對寬松。造成這種季節性和時段性的用電高峰,就是由于大量電力空調的使用所造成。杭州市夏季高峰需電350萬千瓦,其中空調用電100萬千瓦,空調用電占近三分之一。上海市2003年夏天的電力尖峰負荷達1300萬千瓦,其中空調用電負荷達到600萬千瓦,占全市用電的46%。浙江省經貿委,電力局曾提出了一個文件(已見報),要求新建5000平米以上使用電力空調的建筑,一律采用冰蓄冷空調系統,要求利用晚上低谷電制冰,白天給空調供冷。其目的,減少白天用電高峰時段的電力負荷。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有欠合理,應對每個項目進行科學分析,來確定是否采用冰蓄冷空調。經過可行性分析,對于適合采用冰蓄冷的項目,采用冰蓄冷空調系統是合理的,在宏觀上可以起到錯峰減負的作用,對用戶來說,能降低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已經使用了冰蓄冷空調的單位,已嘗到了甜頭,這已形成共識。
3.2直接用電加熱供暖問題
在1997年到2000年之間,我國用電需求出現低位增長,電力供應一度出現供大于求的局面。當時國家采取種種鼓勵用電的措施。有些媒體和學術刊物也發表鼓勵用電直接加熱,采用電鍋爐的文章,一時間好象我國電力已經富裕的用不掉了。直接用電加熱,無論從一次能效率,還是從能級利用來分析,絕對屬于能源的不合理使用,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基本概念。
我國的電力,主要是火電。用煤碳發的電占77.7%,用油發的電占3.7%,這二項加起來就是81.4%。在火力發電廠,通過鍋爐先把煤,油燒出蒸汽,再把蒸汽送入汽輪機,使汽輪機高速轉動,把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再由汽輪機帶動發電機,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從燃料到蒸氣的效率平均為80%,從蒸汽到電能的效率平均為50%。所以,從燃料到電能的總效率為40%。我國發一度電的平均煤耗是300克標準煤,300克標準煤的發熱量是2100大卡,而一度電直接加熱的發熱量僅860大卡,二者的發熱量相差甚遠。
如果用電能直接加熱,就算電鍋爐的效率100%,不計熱損失,從一次能源看,從燃料→電能→熱能,也只有40%的效率,遠遠低于一般油鍋爐85%和煤鍋爐75%的效率。
通常認為,夏季電力供應緊張,而冬季供電富余,可以用電直接加熱作空調熱源或采暖熱源。但事實并非如此。請回顧一下2002年冬天的供電情況。2002年12月下旬,我省受北方強冷空氣影響,氣溫大幅下降,導致取暖負荷持續上升,浙江省最高負荷基本維持在1200萬千瓦以上,1月6日最高負荷達到1262.8萬千瓦,已經超過夏天的最高負荷1258.9萬千瓦,創下歷史新高。全省各地出現較為頻繁的拉閘限電。也有人認為,三峽水電站已開始供電,用電可以寬松了。這是一種誤解。三峽水電站2003年可發電61.3億度,我省可分到7.4億度電。而我省2002年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018億度,這7.4億度電僅占我省用電量的0.72%。也就是說,三峽水電對解決我省缺電來說,是杯水車薪,對我省的供電緊張局面不會有大的改變。
據供電部門反映,在最熱最冷時期的晚上,已經看不出峰電谷電,供電負荷差不多是一根直線。退一步講,如果利用后半夜低谷電,采用蓄熱式電熱裝置為冬季空調供熱,在經濟上是否合算,不妨在此作一比較。以一臺2T/H的蒸汽鍋爐為例,其燃料分別采用柴油,天然氣和電,分別計算出三種鍋爐的燃料費用,計算結果如下表:
蒸發量T/H
燃料耗量
燃料單價(浙江省)
每小時燃料價
燃油鍋爐
2.0
128Kg/H柴油
3.20元/Kg
409.6元
燃氣鍋爐
2.0
148M3/H天然氣
2.20元/M3
325.6元
電鍋爐
2.0
1530KWH電能
0.30元/KWH
459元
從上表的比較可以明顯看出,采用電鍋爐供熱,雖然用低谷電價,但其所消耗電能的費用是最高的,油鍋爐的費用其次,而燃氣鍋爐的費用是最低的。
3.3空調能源的多元化
在大型建筑中,實現空調能源的多元化是比較合理的選擇。所謂多元化能源,就是選用二種或二種以上能源作為空調冷熱源的能源。較常見的做法是,在一個大型的空調系統中,既采用一部分電力冷水機組,又采用一部分燃氣(或燃油)冷熱水機組。在夏季采用部分燃氣冷熱水機組,可以降低高峰用電,減輕電力負荷,減少電網拉閘,讓電于民。
另一方面,與冬季的天燃氣用量相比,夏季用氣量遠小于冬季用氣量,用氣存在季節性的不平衡。而夏季采用天然氣制冷和空調,卻卻起到了平衡天然氣負荷的作用,可以說是一舉二得的好事。雖然燃氣冷熱水機組的價格略高于電動冷水機組,但燃氣冷熱水機組是冷熱二用的,省去了冬季的鍋爐和鍋爐房面積,減少了變壓器的臺數和容量,綜合考慮,燃氣冷熱水機的一次投資并不比電動冷水機組和鍋爐高。從運行成本講,采用二種能源后,今后無論哪一種能源價格的變動,都不會對運行費用產生較大影響。
燃氣冷熱水機組并非像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節電不節能”。如果從一次能源的角度來看,燃氣冷熱水機組的能效比普遍高于各種型式的風冷熱泵機組。下面以一臺50萬大卡/時的燃氣冷熱水機組和一臺50萬大卡/時的風冷熱泵機組為例,進行能效分析比較。表中數據按有關樣本選取。
冷量
耗氣量
耗氣折合一次能
耗電量
耗電折合一次能
能耗合計
一次能COP值
燃氣冷熱水機組
500000
Kcal/H
48.75
M3/H
390000
Kcal/H
25.3
KW
53100
Kcal/H
443100
Kcal/H
1.128
風冷熱泵機組
500000
Kcal/H
234
KW
491400
Kcal/H
491400
Kcal/H
1.017
注:天然氣的熱值為:8000Kcal/H;一度電的標準煤耗為:300g/KWH。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到,如從一次能源來比較,燃氣冷熱水機組和風冷熱泵機組的能效比相當接近。其運行費用的比較如下表。
冷量
耗氣量
耗氣費用
耗電量
耗電費用
合計
燃氣冷熱水機組
500000
Kcal/H
48.75
M3/H
107.25元
25.3+5.5+30
KW
52.90元
160.15元
風冷熱泵機組
500000
Kcal/H
234
KW
203.58元
203.58元
注:1,天然氣價格為:2.2元/M3;電價為:0.87元/度。2,燃氣機組的耗電量包括主機,冷卻塔和水泵。
從上表可以看出,風冷熱泵機組的運行費用遠高于燃氣冷熱水機組的運行費用。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的能源形勢是嚴峻的,供電緊張的局面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會有根本的改變。在大型中央空調系統中,采用多元化能源,不僅可以減少用電負荷,平衡天然氣的冬夏季用氣負荷,減少污染,凈化環境,而且可以降低系統的日常運行費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