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山東省供熱條例》,今年起山東省冬季供暖政策將發生多項改變。
其中,供熱企業保證采暖供熱期內用戶臥室、起居室的最低溫度標準由16攝氏度提高至18攝氏度;暫停或者恢復供暖的,將不收取任何報停費用。《條例》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國供熱信息網獲悉,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國內大氣污染治理形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邊是城市供熱面積逐年加大,耗煤量隨之增加的現狀,一邊則是頗為嚴格的大氣污染治理規劃。如何在保證公益供暖的前提下實現“綠色供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專項補貼解資金壓力
對于免費報停,部分供熱企業在《條例》草案發布之初持反對態度。因為隨著近年來供熱企業運營和技術改造成本不斷提高,不少企業正經歷連年虧損。
“沒有別的辦法,公司只能靠加大投入來改進環保設備。”面對被業內人士形容為被“腰斬再腰斬”的大氣污染排放新標,濟南熱電有限公司金雞嶺熱電廠環保車間主任龐戰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為了不觸碰“紅線”,去年公司連續投入近2億元用于環保設備改造,若不是得益于煤炭價格走低,公司將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
無獨有偶 ,為達到排放要求,濟南熱力公司去年也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近1億元,對所屬熱源廠環保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濟南熱力有限公司政工部工作人員告訴導報記者,除輕化熱源廠環境治理項目申請了400萬元的環保資金外,其他資金完全是靠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等渠道自籌而來,因此資金壓力較大。
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為緩解供熱企業資金壓力,《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供熱政策性補貼資金,專項用于補貼供熱企業成本與價格倒掛虧損、延長采暖供熱期限、供熱系統節能和環保改造、舊住宅區供熱經營設施改造等。“煤改氣”需破氣源瓶頸
“供暖供熱是高耗能行業,是開展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在防治和減輕大氣污染方面大有可為。”在談及將最低室溫標準從16提高到18攝氏度會否給能源消耗帶來成本和技術難度的增加時,山東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守軍表示,所增加的能源消耗可以通過新技術、新工藝等加以緩解。
“一方面對傳統的供熱方式進行改造;一方面是汽改水,高溫改成低溫循環水,加快輸運管道的改造,減少熱源消耗。同時,我們在用戶端進行了既有建筑的改造,對過去不保溫的建筑進行了改造,新建建筑則執行了新的節能標準。”宋守軍告訴記者,打破燃煤鍋爐供熱的傳統單一模式,實現供熱的靈活化、多元化,是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方向。
通過推進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推行汽改水和低溫循環水廢熱利用等,目前山東省供熱煤耗已由一個采暖期每平方米30多公斤標煤降至26公斤以下,未來還將低至20公斤以下。
《條例》鼓勵“綠色供暖”,但目前,山東省清潔能源供熱比例僅為10.8%,仍處于較低水平。
宋守軍對此表示,由于山東在全國的燃氣布局中處于末端,氣源供應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山東要推動清潔能源的應用,首先會探索一下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能否使煤達到與燃氣相同的排放標準。再就是謹慎研究“煤改氣”,因為一旦氣源不充足,“煤改氣”之后很難保證正常供熱。
其中,供熱企業保證采暖供熱期內用戶臥室、起居室的最低溫度標準由16攝氏度提高至18攝氏度;暫停或者恢復供暖的,將不收取任何報停費用。《條例》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中國供熱信息網獲悉,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國內大氣污染治理形勢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邊是城市供熱面積逐年加大,耗煤量隨之增加的現狀,一邊則是頗為嚴格的大氣污染治理規劃。如何在保證公益供暖的前提下實現“綠色供暖”,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專項補貼解資金壓力
對于免費報停,部分供熱企業在《條例》草案發布之初持反對態度。因為隨著近年來供熱企業運營和技術改造成本不斷提高,不少企業正經歷連年虧損。
“沒有別的辦法,公司只能靠加大投入來改進環保設備。”面對被業內人士形容為被“腰斬再腰斬”的大氣污染排放新標,濟南熱電有限公司金雞嶺熱電廠環保車間主任龐戰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為了不觸碰“紅線”,去年公司連續投入近2億元用于環保設備改造,若不是得益于煤炭價格走低,公司將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
無獨有偶 ,為達到排放要求,濟南熱力公司去年也在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近1億元,對所屬熱源廠環保設施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濟南熱力有限公司政工部工作人員告訴導報記者,除輕化熱源廠環境治理項目申請了400萬元的環保資金外,其他資金完全是靠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等渠道自籌而來,因此資金壓力較大。
中國供熱信息網了解到,為緩解供熱企業資金壓力,《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供熱政策性補貼資金,專項用于補貼供熱企業成本與價格倒掛虧損、延長采暖供熱期限、供熱系統節能和環保改造、舊住宅區供熱經營設施改造等。“煤改氣”需破氣源瓶頸
“供暖供熱是高耗能行業,是開展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在防治和減輕大氣污染方面大有可為。”在談及將最低室溫標準從16提高到18攝氏度會否給能源消耗帶來成本和技術難度的增加時,山東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守軍表示,所增加的能源消耗可以通過新技術、新工藝等加以緩解。
“一方面對傳統的供熱方式進行改造;一方面是汽改水,高溫改成低溫循環水,加快輸運管道的改造,減少熱源消耗。同時,我們在用戶端進行了既有建筑的改造,對過去不保溫的建筑進行了改造,新建建筑則執行了新的節能標準。”宋守軍告訴記者,打破燃煤鍋爐供熱的傳統單一模式,實現供熱的靈活化、多元化,是今后一段時期的發展方向。
通過推進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推行汽改水和低溫循環水廢熱利用等,目前山東省供熱煤耗已由一個采暖期每平方米30多公斤標煤降至26公斤以下,未來還將低至20公斤以下。
《條例》鼓勵“綠色供暖”,但目前,山東省清潔能源供熱比例僅為10.8%,仍處于較低水平。
宋守軍對此表示,由于山東在全國的燃氣布局中處于末端,氣源供應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山東要推動清潔能源的應用,首先會探索一下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能否使煤達到與燃氣相同的排放標準。再就是謹慎研究“煤改氣”,因為一旦氣源不充足,“煤改氣”之后很難保證正常供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