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狀:
城市集中供熱由熱源、熱力網、熱用戶三部分組成。
1、城市集中供熱的熱源基本形成以熱電聯產為主、區域鍋爐房為輔、其它熱源方式為補充的格局。
截止2012年,6000千瓦以上熱電聯產裝機容量已達2075萬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的27%,居世界第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三北"地區的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赤峰等城市,對位于城市中心地帶機組容量小、設備陳舊、耗煤高的發電廠,改造擴建為熱電聯產供熱機組,耗能高的小火電廠有了新的發展生機,向城市公用和住宅建筑集中供熱。進入九十年代,在國家大力支持的推動下,我國城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雨后春筍的發展起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吉林省的長春和吉林;遼寧的撫順、阜新、大連、錦州;內蒙古的呼和浩特、包頭;河北的唐山、邯鄲、邢臺、承德;新疆的烏魯木齊、石河子,山西的太原、大同;山東的濟南、青島、淄博、煙臺、泰安和河南的鄭州,相繼建設了大批熱電廠,向城市集中供熱。當時,在城市供熱熱源總量中,熱電聯產占了63%。發展到現在,北京、沈陽、吉林、長春、天津、鄭州、太原、邯鄲和秦皇島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有大批、20萬千瓦、30萬千瓦、60萬千瓦和100萬千瓦大型熱電機組在運行,規模最大的為哈爾濱第三熱電廠,裝機容量達160萬瓦千。
2、城市熱力網在我國氣候嚴寒和寒冷地區快速發展
(1)我國氣候嚴寒和寒冷地區的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134個地級以上的大、中城市都有集中供熱熱力網設施,正在向大型化發展,截至2012年全國集中供熱主干管長達14.74萬km。
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發展情況

城市集中供熱面積發展情況
(2)城市集中供熱面積迅速增長發展到2012年全國集中供熱面積達51.84億平方米,從2005年開始每年以2-3億平方米速度增長,其中2011年底比2010年增加5億多平方米;住宅面積占70%左右。進入2012年,發展較快的北京5.26億平方米,遼寧8.71億平方米,吉林3.82億平方米,黑龍江4.83億平方米、天津3億平方米,河北4.47億平方米,山西3.6億平方米,內蒙古3.3億平方米,新疆2.18億平方米,山東6.74億平方米。
2012年按省份分列的城市集中供熱發展情況

2012年按省份分列的城市集中供熱發展情況
(3)隨著城市集中供熱面積能快速增長,供熱總量不斷增加。2012年全國集中供熱供熱總量為了243818萬吉焦,與2005年的10億吉焦相比,增加了2.4倍,平均每年增加1.6億吉焦。
城市集中供熱供熱量發展情況

城市集中供熱供熱量發展情況
在實際運行中.供熱消耗熱量呈逐年下降趨勢,由2005年單位面積耗熱量0.556GJ/M2下降為2012年的0.GJ/M2(見表2)。
集中供熱單位面積耗熱量情況

集中供熱單位面積耗熱量情況
3、城市集中供熱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熱用戶是最薄弱的環節,在供熱計量改革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的發展。
過去,由于計劃經濟時期福利"包燒"供熱制度的原因,居民住宅室內供熱系統絕大多數為單管垂直串聯系統,加之設備老化和年久失修,系統嚴重垂直失調,高低層冷熱不均,高層熱的開窗戶浪費能源,底層不熱用戶挨凍,不能保證供熱質量。
實施供熱計量改革以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國》第三十八條和國務院《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第十八條要求,實行集中供熱的建筑應當安裝供熱系統調控裝置、用熱計量裝置和室內溫度調控裝置,居住建筑安裝的用熱計量裝置應當滿足分戶計量的要求。住建部制定了《供熱計量技術規范》,選出了適合我國國情4種供熱計量方法:散熱器熱分配記法、戶用熱量表法、流量溫度法和通斷時間面積法。大力推進和指導供熱計量的實施。發展到底2012年,有十多億平方米居民住宅實行了供熱計量。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省和直轄市發展較快,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量的居民住宅室內供熱系統安裝了調控、供熱計量等裝置,特別是安裝了溫控閥,熱用戶可以根據天氣變化和行為活動,調節室內溫度,滿足按需用熱的需求。居民住宅供熱系統安裝了調控裝置后,解決了樓內系統水力失調,均衡供熱,節約了能源。
4、城市集中供熱發展較快的地區和城市
北京市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是我國規模最大、設備和技術先進,管理水平較高的典型代表。北京市熱力集團擁有330萬瓦千吉焦供熱機組,這些機組全部聯網運行,承擔著北京市15000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是世界規模最大的供熱企業。供熱機組包括燃煤機組250萬瓦千,天然氣聯合循環機組80萬瓦千,區域鍋爐房160兆瓦。城市熱力網主干管總長11031公里,一千多個熱力站,基本實現自動化運行和管理。
山東省城市集中供熱十分發達,全省16個地級以上大中城市均有熱電聯產供熱,榮城、萊陽、即墨、茌平等到30多個縣級市都有熱電聯產集中供熱設施,尤其是茌平裝機容量達百萬瓦千以上,既有工業用氣常年負荷又有冬季供熱負荷,是北方采暖地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好的城市。濟南市城區周圍有黃臺、明湖、南郊、北郊、開發區等多個熱電廠向市區供熱。山東省熱電聯產裝機容量為3288萬千瓦,居全國第一;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6.74億平方米,僅次于嚴寒地區的遼寧省;供熱總量為24018吉焦(包括工業生產用氣),居我國供熱地區的首位。
牡丹江熱力公司供熱面積1400多萬平方米,占全市供熱面積40%。供熱熱源以熱電聯產和大型區域鍋爐房為主,在全國中等城市率先實現了熱電廠與區域鍋爐房聯網運行,是城市熱力網最佳運行方式,提高了供熱效率和供熱的安全性。牡丹江熱力公司在全國最先完成了全體員工持股的體制改革,變國有企業為民營股份制企業。
赤峰市熱力公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國第一批改造和擴建火電廠為熱電廠工程后成立的熱力公司。發展到現在,城市集中供熱熱源由四個熱電廠組成,裝機容量為30萬瓦千左右,集中供熱面積達2000萬平方米以上,供熱普及率為70%左右。赤峰市熱力公司是全國首家使用微機監控系統先進技術,運行和管理的城市熱力網,取得了明顯的節能經濟效益,熱力網運行安全可靠,建設部曾組織全國供熱行業到赤峰召開現場會議。該公司重視應用科學技術,最近又將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的新技術(熱電廠工況和吸收式熱泵,熱力網熱力站工況和熱泵結合運行)應用在城市熱力網,取得了很好的節能效益,回收熱電廠冷卻塔排放的熱量(是熱電廠總能量20%左右),增加供熱量50%以上,提高了城市熱力網50%的輸送能力。赤峰市熱力公司在全國供熱行業率先上市融資,推動了公司迅速發展。
5、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遇到嚴峻的挑戰
二十世紀末城市集中供熱熱源總量中,熱電聯產占道63%,區域鍋爐房占36%;發展到2012年熱電聯產占40.09%,區域鍋爐房占58.85%。
集中供熱(熱水)供熱總量情況

集中供熱(熱水)供熱總量情況
特別是嚴寒地區的東北三省的省會城市,熱電聯產供熱總量占城市供熱總量的25%以下。其中沈陽市集中供熱總面積1.2億平方米,熱電聯產僅為2300萬平方米;長春市1.11億平方米,熱電聯產僅為2000萬平方米;哈爾濱市1.2億平方米,熱電聯產僅為2000萬平方米。
可以肯定的說,在我國建設和發展城市集中供熱,對我們以燃煤為主的國家(煤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占70%左右),特別是我國嚴寒和寒冷地區更是以燃煤為主,山西、陜西、黑龍江、內蒙古和新疆是我國五大產煤省份,遼寧、山東、河南和河北等省煤的產量也很大。另外,熱電聯產燃煤效率高達70%左右,遠遠優于區域鍋爐房和分散小鍋爐房的燃煤效率。目前,我國城市集中供熱運行方式主要是:熱電聯產和區域鍋爐房,兩種運行方式煤耗量十分懸殊,熱電聯產煤耗9.6(KG/M2、供暖期),區域鍋爐房煤耗高達24(KG/M2.供暖期)(見表三)。
熱電聯產、區域鍋爐房運行煤耗情況

熱電聯產、區域鍋爐房運行煤耗情況
因此,選擇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是最佳供熱方案,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優越性是任何其他燃煤供熱方式不能代替的,在國家實施節能減排的戰略決策中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作用更為舉足輕重。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發展與到沖擊和挑戰。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體制問題。絕大部分熱電廠都是中央直屬企業,城市熱力網供熱企業由城市政府管理。城市供熱系統的熱源、熱力網和熱用戶三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體制不順,條、塊分割,經常出現矛盾,嚴重影響城市供熱正常運行。如,熱電廠不執行國家規定的"以熱定電"的原則,城市政府市長為了社會穩定、保一方平安,到熱電廠請求增加供熱量。這是城市政府最煩惱、最無奈而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因此二十世紀末,我國三北采暖地區的哈爾濱、長春、沈陽、呼和浩特、西安、蘭州和烏魯木齊等許多城市,建設了大批大型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二是機制問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是節約能源的有效途徑,有十分明顯的節能效益。但是,節約能源經濟效益的好處都歸了熱電廠。國家計委、經貿委、環保總局、建設部(2000)1268號文件《關于發展熱電聯產的規定》第二十一條明確規定,"熱電聯產熱價、電價的制定應充分考慮熱電廠節約能源、保護環節的效益,在兼顧用戶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本著熱、電共享的原則合理分攤,制定公平合理的價格。"然而,這條政策根本沒有落到實處,熱價的制定也根本沒有依據熱電共享的原則,熱電聯產節約能源的效益全部歸了熱電廠,城市政府沒有發展熱電聯產的積極性。三是政策問題。國家"上大壓小"的政策,嚴重的限制和阻撓了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的建設與發展,大開了鍋爐房建設與發展的方便之門。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地產建設快速增長。除了大中城市集中供熱發展很快,縣級市和小城鎮集中供熱發展也很快。據調查,縣級市和小城鎮每年平均增長住宅面積30萬平方米左右,有的高達50萬平方米以上。這些住宅都必須供熱,國家限制建設小型熱電聯產機組,造成分散小鍋爐房雨后春筍般的建設起來,既浪費能源又污染環境,這也是京、津、冀地區霧霾產生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也有熱電聯產建設投資大,審批困難等原因。
發展的重要性:提高對城市集中供熱重要性的認識,有利于得到城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同時能提高業內人士實現中國夢的責任感。
1、城市集中供熱是能源工程,如前所述城市集中供熱是能源生產和供應的行業,必須納入城市能源規劃。
建筑節能占全國耗能總量的27%左右,北方嚴寒和寒冷地區供熱耗能占建筑耗能的40%-60%左右,有的高達60%以上。目前我國城市供熱每個采暖期平均耗煤在25-35公斤/平方米左右,以我國供熱面積為百億平方米計算,供熱總耗煤高達2、5-3、5億噸標煤,約占全國總耗能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見其數量之大。我國城市供熱耗能浪費比較嚴重,節能空間很大;以25-35公斤/平方米計,實現節能50%、65%的指標,供熱耗煤可降為15-18公斤/平方米,可見城市供熱是節能減排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城市集中供熱是民生工程,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國嚴寒地區(東北、內蒙、新疆等)采暖期長達6個月以上,室外溫度低于零下20-30℃以下,有的地區更低,供熱是人們生存的必須條件。在寒冷地區采暖期為4-5個月,室外溫度在零下10-20℃左右,老人和小孩是忍受不了的,供熱是人們生活的必須條件。現行的室內供熱設計溫度18±2℃,屬于溫飽型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內供熱溫度要向舒適型提高。
3、城市集中供熱是環保工程。我國是以煤為主要燃料的供熱國家,集中供熱推到和替代了大量的小鍋爐房的煙囪,大大減少了煙塵排放量,集中供熱熱源廠煙囪高達百米以上,排放的尾氣經過處理,與成千上萬的分散小鍋爐房比較,大大改善了空氣環境。
創新是推動城市集中供熱發展的動力。
隨著社會和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城市集中供熱必須適應發展的需要不斷創新。
1、天然氣的開發和利用,為城市集中供熱提供了新的、潔凈的、高效能源,北京和有天然氣資源的城市,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效的使用天然氣。
一是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北京建設了4座天然氣熱電聯產廠,裝機容量為80萬瓦千,向市區供熱,正在擴建3座裝機容量為100萬瓦千的天然氣熱電聯產機組。二是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建設方興未艾,北京建設了21座熱、電、冷三聯供機房,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地也建設了一批天然氣熱、電、冷三聯供分布式能源。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小型靈活,能效利用率高,而且環保。三是以天然氣為燃料,在熱力站建設尖峰加熱設施,擴大供熱面積。與燃煤尖峰鍋爐房相比,占地少、投資少、使用方便靈活,也節能環保。四是天然氣小型模塊鍋爐,能效高、潔凈環保。利用它作為集中供熱補充和生活熱水供應,方便靈活。北京星火能源科技公司創新研發制造的天然氣YH-型立式模塊鍋爐,熱效率高達96%,尾氣零排放,氮氧化物排放低于國家標準;常壓使用天然氣,鍋爐屬非壓力容器,使用安全方便。
2、我國是以燃煤為主的國家(一次能源結構中煤占70%以上),研究利用節能高效、環保用煤的區域鍋爐房技術和設備,也是創新發展城市集中供熱的重要環節。
區域鍋爐房在我國城市集中供熱總量中,占的比重高達60%以上,創新利用燃煤技術十分突出。蘭州、沈陽、山西學習引進德國煤粉爐技術與設備,在示范工程中取得明顯效果。據測試,燃煤效率高達98%左右,鍋爐熱效率為93%,節約煤50%左右,降低供熱成本30%以上;排放的污染物大量減少,煙塵為11、1毫克/立方米,是國家標準的5、6%,二氧化硫329、9毫克/立方米,是國家標準的36、6%,氮氧化物309、2毫克/立方米,大大低于國家標準。這些數據充分證明煤粉爐的技術與設備是非常先進的,非常符合我國以燃煤為主的國情,為城市供熱開辟了新的發展途徑。
3、清華大學節能建筑中心把熱電聯產與熱泵技術結合起來的創新技術,應用到城市集中供熱領域,把熱電聯產的效益由70%提高到100%,使我國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赤峰熱電廠示范工程中測試,熱電聯產供熱煤耗降為20公斤/吉焦以下,發電煤耗低于200克/度,大大低于大型發電機組煤耗330克/度的規定標準。這項創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實現了熱電廠產出熱量增加50%左右,使熱力管網輸送能力增加50%以上,緩解了城市供熱熱源能力不足和管網輸送能力不足兩大難題,擴大了供熱面積,減少了建設投資。
4、城市熱力管網的管道敷設技術不斷創新提高,由原來的地溝方式改變為直埋方式。學習引進國外直埋先進技術,在城市熱力管網建設中普遍廣泛應用,保溫材料和防腐材料,實現了由國外進口全部變為國內自己生產。在實踐中創新使用了無補償管道直埋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供熱直埋管道由現場噴涂施工,提高到在生產廠加工制造,實現了產品系列化、規模化和產業化。供熱管道直埋技術的使用,使城市供熱一次管網熱能損失降低30%左右,節約了能源,使城市管網輸送能力由原來的70%提高到95%左右。
5、城市供熱設備的生產,從無到有、從非專業化到專業化不斷創新,快速發展。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城市集中供熱開始發展時,相應的設備基本是空白,都用其他行業的設備替代,嚴重影響城市熱力網正常運行。例如供熱小室(熱力站)使用的調節閥門是閘板閥,稍微開啟,水大量流過,稍微關閉就沒有水流過,根本不能調節水量。后來有了刻度盤調節閥、自動調節閥,現在創新發展為智能化調節閥。浙江臺州沃爾達供暖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智能化平衡閥,可以實時測試熱力管網的流量、壓力、溫度等參數,分析水力工況,下達指令,調節水力平衡和運行工況。該智能化平衡閥十分先進,已向歐洲、北美國家出口。沈陽異型閥門制造公司,針對我國供熱水質的實際情況,研制開發的供熱閥門,具有防腐功能。供熱換熱器制造,在我國蘭州、北京、大連、天津、四平、珠海等城市遍地開花。尤其是四平有幾十家換熱器制造公司,其中九園公司發展較早、速度很快、規模較大,并在大連、天津、珠海建立分公司,走向全國。幾十年一貫制的大60、絲柱形散熱器基本淘汰,各種銅制、鋁制、鐵鑄的形式多樣,外形美觀、散熱效果好的散熱器充斥市場。地板輻射采暖方興未艾,在許多城市大量使用,為能源梯級利用低溫供熱提供了散熱設備。其他各種鍋爐、補償器、溫控閥等供熱設備不斷創新發展,為供熱提供了先進的、可靠的設備。
6、城市熱力管網水力平衡技術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解決了城市熱力網水力失調狀況,提高了城市熱力網供熱能力和用戶用熱需求,節約了能源。
城市熱力管網水力平衡技術主要是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城市供熱發展不到十年時間,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與赤峰市熱力公司,共同創新研制了城市熱力網計算機監控系統,經過一個采暖期運行實踐,大大提高了熱力網節能經濟效益和保證了運行安全、可靠供熱的社會效益。提供了大量先進的運行數據,水量由原來的7公斤/平方米降為2、7公斤/平方米,熱力網末端供回水壓力差保持在0、5公斤左右,熱用戶供熱效果基本良好,用戶滿意。該供熱期節約了能源,增加了十萬供熱面積,減少了供熱量一萬百萬大卡,取得了十分明顯的節能經濟效益。而后沈陽、唐山、牡丹江、長春、吉林、阜新、呼和浩特、大同等許多城市相繼建設城市熱力網計算機監控系統,提高了城市熱力網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運行水平。現在,城市熱力網的技術和管理開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創新發展,在技術方面包括:自動化控制(熱源、熱力網、熱力站、熱用戶的溫度、變流量、壓力差、供熱量等控制),實施再現水力工況計算分析(多熱源聯網、熱源泵、熱力站水泵等輸配),多熱源優化調度運行方案制定(非線性優化理論、遺傳計算法等),運行故障診斷系統(專家系統、知識庫系統等),熱力網系統節能改造方案制定(以能源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運行熱量分攤計算(系統調節、溫度控制、熱量分攤、計量收費四位一體);還有管理方面的能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辦公管理、收費運營管理等等。
在二十多年的發展中,涌現出清華同方、北京博達科技公司、北京碩人時代公司、天津利源永春科技公司、大連海心科技公司等大批以計算機監控技術為主的城市供熱服務科技企業。清華同方最早創新應用計算機監控技術,為赤峰、沈陽、大同等30多個城市供熱企業服務,技術先進、成熟可靠;北京博達公司首先創新開發了熱網收費與銀行經營聯網運行系統,并在天津、長春、煙臺等待20多個城市應用實施;天津力源永春公司承擔了國家工信部關于城市熱網信息平臺的研究與開發,成立了熱網節能信息監測中心,在天津開展工作。北京碩人時代在不斷創新開發城市熱網信息化和智能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大連海心把技術和管理設在一個平臺,實現了管控一體化。
各種各樣平衡閥門設備的應用,也是熱力網水力平衡的調節手段。
7、供熱計量在供熱體制改革中全面推進。供熱計量是熱力網系統復雜的技術問題,涉及到熱源、熱力網、熱用戶等各個方面,動一髮牽全局,絕對不是安一塊熱力表,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必須對城市熱力網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包括熱源水泵定流量改造為變流量,實現自動化調節控制;熱力站水泵由定流量改造為變流量,實現自動化調節控制。熱用戶的技術改造較為困難和復雜,現有的居民住宅供熱系統不具備調節控制手段,必須改造為分戶循環系統,增加調節、控制和計量設施,才能符合《節約能源法》和《民用建筑節能管理條例》的要求,實現熱力網供熱系統和室內供熱系統的調節與控制,按計量收費。最終實現節約能源和用戶按需用熱的目的。建設部制定了《供熱計量技術規范》,采用了適合我國國情的四種分戶計量方法,包括散熱器分配計法、戶用熱量表法、流量溫度法、通斷時間面積法。其中,通斷時間面積法是清華大學江億院士結合我國供熱實際情況創新的方法,通斷時間面積法具有:用戶調節控制室溫、計量收費和樓內供熱系統調節的多種功能,既科學又適用,既符合國家要求又滿足用戶按需用熱的要求。北京海林科技公司在推進和應用通斷時間面積法中,作了許多供熱計量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與此同時,北京、天津、沈陽、濟南、南京、杭州、唐山等諸多城市相繼建立了大批供熱計量表生產企業,包括機械熱量表、超聲波熱量表,口徑大小不同的系列產品,填補了我國的空白,推動了供熱計量改革。
鑒于我國城市熱力網水質較差,一直影響供熱計量順利推行。上海昱珍科技公司突破傳統鈉離子交換水處理方法,創新研發了水處理化學試劑,既能除垢又能防腐,為供熱計量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山西晉中熱力公司用集中水處理方法,給城市熱力網一次網直接補水,保證水質。此方法適用于中小城市熱力網應用。
8、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創新應用,為城市集中供熱多元化發展廣開渠道。其中熱泵的應用較為普遍,水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土壤源熱泵和空氣源熱泵等作為集中供熱熱源的補充應用較多;桔稈等生物能源的應用在試驗推廣。
城市集中供熱發展趨勢向好1、城市集中供熱雨后春筍般的向我國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600多個縣鎮延伸拓展。據調查,每個縣鎮都以年平均增長30萬平方米左右的速度建設居民住宅,居民住宅必須保證采暖,這是發展縣鎮集中供熱的必須條件。為此,建設和發展縣鎮集中供熱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所謂人心不暖、社會不穩。那么,如何建設和發展縣鎮集中供熱,是縣鎮政府的重要決策之一。是建設耗煤高、污染重的分散小鍋爐房,還是建設發展熱電聯產和大型區域鍋爐房集中供熱。這些年來,許多縣鎮興建了大批分散小鍋爐房供熱,浪費了能源,嚴重的污染環境。京津冀地區霧霾嚴重、環境惡劣,與周邊上百個縣鎮的成千個分散小鍋爐房排放大量的煙塵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正所謂,環境形勢是農村包圍城市。發展縣鎮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是節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最有效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2013年5月國家放權,小型供熱機組由省、直轄市、自治區批準建設,"上大壓小"禁令解除為縣鎮發展熱電聯產集中供熱提供了政策支持,創造了有利條件。縣鎮熱電聯產集中供熱如何發展,山東省茌平市的發展模式是最好典范。他們結合當地資源實踐情況,"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精神,我國縣鎮發展城市集中供熱可以學習他們的經驗,也可以結合自己實際情況走出一條新路子。建設發展用電、用汽產業,保證常年用電、用汽負荷,結合冬季供熱采暖負荷,取得十分明顯的經濟效益,從小到大使熱電聯產規模發展到百萬千瓦成為當地的主要支柱產業,是市財政(縣級市)創收大戶。
2、依據國家支持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城市公用事業政策,民營資本進入城市集中供熱的建設和運營是發展的必然。北京、遼寧、吉林等省和許多縣鎮已有大量民營資本投資建設城市集中供熱。北京有華通熱力和金房?暖通等幾十家民營供熱企業,形成較大規模,承擔著北京五分之一的供熱任務。其中華通熱力公司,供熱面積達三千萬平方米,相當于中等城市供熱企業的規模。華通熱力公司以投資建設熱源生產廠、用熱單位委托經營、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種方式,從小到處大,不斷擴大供熱面積。華通熱力公司注重科技進步,聯合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開發應用先進技術,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沈陽市供熱企業,70%以上是民營企業,承擔著60%供熱面積當地任務。其中第三熱力公司,供熱面積達1500萬平方米,承擔著沈河區大部分供熱任務。沈陽國慧供熱科技公司,不斷創新使用新的先進技術,降低能耗、減少污染。該公司以蒸汽為驅動的機械熱泵,屬我國首創。
吉林省長春市供熱企業60%是民營企業,其中同心熱力公司規模較大,供熱面積達一千多萬平方米。四平市熱力公司、白山市熱力公司都是民營企業,承擔著全市供熱任務。內蒙赤峰新區富龍熱力公司供熱面積八百多萬平方米。
民營資本投資建設和發展城市集中供熱,有兩個問題值得重視。一是城市供熱企業利潤很低,價格扭曲,經營不善就會虧損。民營企業家,無意很快進入。因此,國家和城市政府要制定具體的支持鼓勵政策,引導民營資本進入。二是縣鎮發展城市供熱一轟而起,大量地高耗能、高污染的分散小鍋爐房拔地而起。因此,國家環保部門和城市政府要嚴格限制、淘汰分散小鍋爐房,堅決禁止新建。
3、電力行業打破只發展熱電聯產生產熱能的陳規,開始進入城市熱力網的建設和運營管理。電力部門即有資金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管理理念先進等有利條件,對推動城市集中供熱的發展十分有利。特別是,熱電聯產的熱源和熱力網的運行由一個部門管理,非常有利于"以熱定電"原則的落實,統一調度熱量,滿足天氣非常寒冷時居民供熱需求。電力部門進入城市熱力網運營和管理,說明他們已經承擔了社會責任,要服從城市政府領導,也要對居民供熱負責。過去體制不順引起的供、用熱的矛盾,可以迎刃而解。電力部門運營和管理城市熱力網一次網以后,為城市熱力網二次網以能源服務為中小的運營模式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石家莊華電熱力公司,供熱面積為6700萬平方米,是石家莊市第一大供熱企業。牡丹江市第三熱電廠,已向市區供熱一千多萬平方米。包頭、承德、石河子、和山東的十幾個縣級市都建立了電力部門的熱力公司。
4、堅持供熱計量改革的大方向(本文前面已作論述)。供熱計量是供熱行業實現國家節能減排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供熱企業技術水平、設備水平、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是居民群眾實現按需用熱的最好手段,要健康、有序、不斷的推進。
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城市集中供熱,是從是城市集中供熱行業人員實現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重要責任,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的具體行動,我們應該不斷努力、不懈地為之奮斗。來源:慧聰供熱采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