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熱價擬上漲6元/平方米,達到28元/平方米,這就意味著100平方米的房子,每年要多花600元,即使加上政府2.7元/平方米的補貼,也要多花330元。面對即將上漲的采暖價格,不少居民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哪種供暖方式更適合自己、更劃算呢?
燃氣壁掛爐使用方便但初期投入大
劉女士家住的是102平方米的新居室,兩年前,剛住進新房時,她家就采用了燃氣壁掛鍋爐取暖。“當時的壁掛爐平均每天要燒18-20個氣,費用很高,甚至還很后悔當初花了5700多元買了壁掛爐。”劉女士表示,使用壁掛爐的第一年,因為新樓入住率低及房屋潮等原因,燃氣費用相對較高,但從第二年開始,燃氣費就開始逐漸下降,現在算下來,甚至比集中供暖還劃算。而且,使用起來也非常靈活,一般出門的時候,可以把壁掛爐關掉,回到家再打開,只需幾分鐘,就能達到設定溫度。
在費用方面,劉女士也仔細算了一下,去年冬天,她家取暖每天能用八九個氣,按每立方米燃氣2.4元計算,每月需要648元,5個月的采暖期就是3240元,比集中供暖2856元(28元/平方米)多投入384元。不過,劉女士還表示,在使用壁掛爐第一年,還要花錢,像她家第一年的采暖費是4000多元,但這里面還包括熱水和洗澡的支出。從今年開始,每天最多8個氣就夠了,比剛用時至少能省2個氣。
點評:壁掛鍋爐:溫度和時間設定方便自由,且干凈。雖然初次購買時花費較高,但從長遠看還是相當實用的。
空調冬夏兩季用起來較劃算
去年秋天,孫先生搬進了建筑面積為99平方米的新房,考慮到夏天也需要空調,孫先生便將冬天的采暖也改用了空調。“空調費用比較低,而且干凈,使用也方便。”孫先生表示,考慮到沈陽的冬天比較寒冷,時常達到零下30多度,他選擇了大功率2P的進口空調,三臺花了1萬多元。“我們一家三口兒,孩子放學晚,愛人工作忙,一家人呆在家里的時間也不多,用空調應該是比較經濟劃算的。”
他細算了一下,空調一般需要1到1.5小時才能達到18度,所以必須打出提前量,按平均每天至少運行12小時計算,3臺空調同時開啟每小時大約消耗2度電,每度電5角錢,需要電費36元,也就是說每月用空調取暖需要1080元,但他一個冬天只用3個月,總花費在3240元左右。跟交5個月采暖費2772元相比,高出400多元,不過溫度控制方面要優于集中供暖。“一般到零下10多度的時候,空調就啟動不了了,即使沒人在家,空調也得開著,否則那屋子冷得連門都進不去了。”孫先生還給記者算了另一筆賬,按照政策,如果自己購買可以分時段計費的電表安裝后,且只采用電采暖并能提供相關部門的證明,可享受低谷時段即22時至次日5時電價50%的優惠,這樣一來,每個月只要900-1350元的電費就可以了。
點評:空調:溫度可自由調整,而且干凈。但是初期購買時投資多,且使用時空氣干燥、噪音大,容易受外部環境溫度影響,受限制性比較大。
電暖氣供暖效果好但費用太高
“我們家頂樓有閣樓,供暖一點也不好,后來就換成了電暖氣。”住在頂樓的段女士在去年開始使用電熱供暖器,她說供暖效果確實不錯,而且溫度也可以隨時更改,很方便,只是花費要貴一些。
她幫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購買一個電熱供暖器需要5500元左右。她家103.5平方米的面積,按照平均每天至少運行12小時、每小時9度電來計算,每天的電費就是54元,一個月就是1620元,一個冬天下來就是8100元左右,跟采暖費每年2898元相比,費用整整高出64.2%。
點評:電熱供暖器:溫度、時間設定自由,方便,且供暖效果好。但是花費較大,除了首次投入大,后期使用費用也比較昂貴。
記者 丁瑤 馬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