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方地區在繼2010年年末的幾場暴雪襲擊之后,近日,中國氣象局網站又報出消息,2月14日,江南東北部和南部、華南、西南地區東部等地有小雪或雨夾雪天氣。15-16日,南方地區將自西向東出現一次小雨(雪)或雨夾雪過程,其中,江南南部部分地區有中雨,西藏南部局地有大到暴雪。
如此惡劣、寒冷的環境下,民眾期盼集中供暖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是由于南方和北方地域和氣候的差異,諸多供暖方式受到了條件的限制,使得南方供暖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南方冬季平均室溫比北方低10度
氣象專家介紹,評判冷暖的標準有四個:溫度、濕度、風速和光照。其中,濕度對于人體感受到的冷暖影響比較大,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對比我國南北方情況可看出,長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濕度平均在70%左右。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全年最冷的季節,平均氣溫為3-5攝氏度,氣溫小于-5攝氏度的天數約為4-5天。但是上海冬季濕度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區平均濕度為20%左右,上海比北方地區濕度高了40%;按照濕度對溫度的影響可推算得知,上海的“溫度”實際是1度到-1度左右,而這一溫度下,北方地區已經實行了集中供暖,將室內溫度提高到標準溫度16-18度。長江流域室內溫度平均在10度以下,比北方地區室內溫度低10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甚至在0度以下。而科學家認為18度是人體感受最舒適的溫度,11度則為人對寒冷耐受的最低限度。長江流域地區以及南北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冬季因為沒有集中供暖的暖氣,而只能采用火盆、電暖器、空調等方式取暖。南北供暖分界線以南的周邊地區不供暖,是因為這些地區年日均溫度低于或者等于5攝氏度的天數不到90天,而這個氣溫并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
專家:南方嚴寒期短不適合集中供暖
南方地區并沒有所謂的“嚴寒期”,其溫度最低的時期也只是一到兩個月,這也就成為很多專家學者不建議南方使用集中供暖的理由,他們認為不足90天的嚴寒期,會導致能源的浪費并且給居民帶來經濟上的負擔。
另外,進行集中供暖是個系統工程,需全部鋪設管道,運營成本高,所以必須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規劃,而且南方地區的煤炭資源也相對于北方較緊張。
商家瞄上南方供暖“蛋糕”
南方地區冬天沒有暖氣,最普遍的供暖方式就是空調。不過空調采暖費用高、能耗高、舒適感差等弊病是比較明顯的,南方普通家庭往往只在最寒冷的幾天開,漫長的冬天,南方人歷來就是“挨過來”的。
但到了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對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南方,該如何低碳環保地取暖?
事實上,很多商家已經瞄準了這塊幾億人的大蛋糕。調查發現,一些地熱、鍋爐等取暖設備的廠家正橫跨長江向杭州等南方城市挺進,而越來越多的南方人也開始重新審視供暖問題。
業內人士介紹,南方城市原來是地暖的空白點,市場剛起來的時候基本都是北方人在安裝。
不過這幾年,從來沒用過地暖的南方人也來打聽地暖了,去年開始,生意越來越火爆。今年還沒入冬,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暖企業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機,都跑過來搶市場了,周圍的地暖店多了好幾家。
除了裝修行業看中了南方取暖商機,一些房產商也打起了這塊蛋糕的主意。杭州下沙某樓盤就打出了“恒溫恒濕”的樓盤廣告。原理很簡單,就是通過“地源熱泵系統”,把冷水作為媒介,灌到地底深處(地下40米左右)。冷水吸收地底熱量之后,再把它抽上來。通過預留的管道,把熱量散布到相應的房間內。這樣,就能保證室內常年20—26℃,濕度保持30%—70%。
據介紹,這些樓盤比同地區樓盤售價更貴,但一推出就成了購房者的搶購對象。由此可見南方人供暖需求的迫切性以及市場潛藏的巨大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