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快報 - 作為2010年銀川市實行熱計量的首批試點之一,調查發現,銀川市已實現900萬平方米面積的熱計量改造,約占全市居住面積的30%,力度不可謂不大。然而,不少小區的熱計量改革仍存在不足。據空調制冷大市場調查了解,居民的消費利益、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全社會的節能環保公共利益難以統籌、協調。三方難嘗“甜頭”造成的鏈式反應,是這一改革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
供熱企業本是這條利益鏈的重要一環,企業嘗不到供熱計量的甜頭,是改革舉措難以見效的重要原因。調查發現銀川市供熱企業認為成本本來就高,按熱計量收費后,他們擔心利潤空間再次縮小。
目前銀川市熱計量計費實行兩部制熱價,包括基本熱價和計量熱價兩部分,各占總熱價的50%。用戶先按現行熱價繳納熱費,最終根據實際用熱量結算,多退但少不補。據相關行業人士介紹,多退少不補的兩部制熱價機制對居民無疑有利,但對追求經濟效益的企業來說,卻不符合市場規律,造成經營性虧損。居民嘗不到按熱計量收費的甜頭,也影響到熱計量改革。針對部分老舊小區實行熱計量改造后供暖質量反而下降的問題,供熱循環系統上多一塊熱計量表、多一套系統,必然增加熱阻。而要提高供熱質量,企業必須對既有建筑和熱源、熱網進行節能改造。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測算,如果能夠全面實施供熱計量改革,切實按用熱量計價收費,可比目前減少30%的建筑能耗,居民節省的采暖費也比較可觀。據制冷快報記者了解,推行供熱計量是大勢所趨。破解當前供熱計量改革難題的辦法,是繼續推進這項改革,兼顧居民、社會、企業三方的利益訴求,形成一條閉合、多贏的利益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