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吳元煒:我們該向“先進”學點什么
《中國建設報》
在中國建筑學會暖通空調分會名譽理事長吳元煒的眼中,日本這個國土狹小的國家,就暖通空調行業來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型”,不僅在微觀的技術和管理方面,更體現在宏觀的發展思想層面上。我們當如何讀懂日本暖通空調業的發展歷史,對于國內企業來說,又存在哪些現實意義?記者就此對吳元煒進行了專訪。
日企發展的高明何在
《中國建設報》:二戰結束后的幾十年,日本的工業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其暖通空調業如今更是站在世界前列。那么,在您看來,日本暖通行業的發展何以如此迅速?他們的發展思路又“高明”在哪里?
吳元煒: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日本的暖通空調業考慮得更多、更細,有些類似于日本的汽車工業。這緣于他們的民族特點,也是由于島國資源的稀缺讓他們有了緊迫的危機感,節約使用、減少對外依賴成為他們良好的習慣。相比之下,美國的思維則是擴張型的。我記得在抗戰之時,中國人對日本的印象是“日本沒有好貨,好貨都是德國制造”,事實確實如此。然而,戰后的日本醒悟了,他們很快地追趕上來,因為他們非常能“琢磨”———如何讓工業產品實現量化、產業化,規模一旦上去,成本便能很快降下來,應用領域也能得到拓展。
舉個例子,分體空調最先是美國提出的思路,但他們并沒有形成產業。日本引進這項技術后,不僅進行了加工,還做成了產業,并且在形成一定產業能力之后,發展出多聯機產品。也就是說,多聯機是他們在分體機的產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自日本大金在1982年正式推出多聯機產品,短短20多年的時間,他們在中國市場上已經三分天下,按市場比例來說,甚至超過了傳統的美國中央空調。
這點對于中國來說也一樣。不少企業在做了多年的分體機之后,自然而然地轉型做多聯機,銜接過程順利而流暢。中國人非常聰明,分體機技術既然能夠很好掌握,多聯機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一點也不困難,勞動成本還便宜。比較而言,美國在這方面有些不思變化。從發明全空氣空調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雖然每個部分都在不斷改進,但系統整體卻沒有太大變化。
國內企業當借鑒“他國之長”
《中國建設報》:如何概括近年來我國暖通空調行業發展的特點?面對日本這個快速崛起的近鄰和競爭對手,我們應怎樣取其精華,并正視自己的發展?
吳元煒:總的來看,我國暖通空調行業發展和學習的特點是“不保守”:先學美國,后學日本,這點做得不錯。比如,風機盤管這方面我們學的是日本,而日本的風機盤管又是當年從美國引進的?,F在,我國的風機盤管從某個角度來說,已經遠遠超過日本,不僅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們的安裝成本比很多國家都要低,而效果毫不遜色。
我們在產業選擇上應當有自己的傾向。比如,做離心機很難,我們可以甩掉這部分,先把相對容易的末端系統掌握好,也相當于占據一塊市場。我們在1972年開論證會時確定了這個方向,事實證明這條路走得對,因為我們能夠“使上勁”。在這一點上,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同我們一樣,他們知道自己在大型機組生產和研發方面的劣勢,要想追上去不僅要巨大投入,而且在短時期內未必有效果,索性干脆甩掉,先走好自己的路線。事實上,只要發展好自我優勢項目就可以,因為沒有任何產品能夠打遍天下無敵手。
可以看到,特別從2000年以后,我們暖通空調業在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是歷史趨勢。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資源、生產能力、應用對象,特別像在地域廣袤的中國,更沒有理由去完全抄襲他國的做法。當然,我們可以更多地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思路,但最先一定要考慮本國資源。我們不可能不進口,但應本著盡可能少進口的原則去發展本國工業,盡量減小對國外產品的依賴,我并不認為這是封閉。
OEM,我們有必要堅持
《中國建設報》:作為一種生存和發展模式,國內很多暖通空調企業在為國外知名品牌提供OEM(貼牌生產)服務。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向發達國家學習和靠攏的途徑,但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這無益于行業的長遠發展,對此您怎樣理解?
吳元煒:我們國家很多暖通空調企業都是從OEM中成長起來的。有些人對OEM不看好,我雖然可以理解,但并不贊同。某種角度上,我們能夠為世界優秀企業提供OEM產品,說明我們的實力能得到對方認可,而這些企業的要求隨著技術的發展在不斷提升。因此,我認為OEM對于國內暖通空調企業有著積極的意義。
OEM是別人領著我們走,以后我們要漸漸地把這個順序調換過來,并且在產品中加入有中國特色的東西,走出我們自己的道路。雖然現在的差距很明顯,但是,我相信以中國的實力,只要能認識到差距,就一定能追上。當然,這絕不代表我們要“一蹴而就”。奮斗的路很艱苦,切不可操之過急。這里需要強調兩點:首先,國家要鼓勵自主創新,要逐步挖掘出屬于自己的本領,現在這個方向已逐步明確。其次,企業制度政策要完善。一方面,企業領導要有做出優秀產品的信心和志氣;另一方面,領導下面要有核心的技術力量,不僅要有優秀的知識分子,還要有優秀的技術工人,把他們結合起來才能有效調動和發展生產力。
中國不缺乏有才能的領導和企業,但是并不普遍。格力、美的等國內一線品牌從“量”上來說已經不少,但他們仍然處于行業的中低端。這需要過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如果每個暖通空調企業都能意識到、扎扎實實地做到,那么我們追趕歐美發達國家的步子就會快很多,十年后完全可以大變樣。
當然,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努力,關鍵設備解決不了,我們仍然可能被別人牽著鼻子。暖通空調行業這些年來發展得很迅速,遺憾的是,技術層面始終沒有跟上。我們每年有這么多優秀的大學生從學校中畢業,大多數都是“湊合”在崗位上,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研究什么。對于學校、老師乃至整個行業來講,這是一種損失,從學生那里得不到有價值的反饋,就無法形成行業的良性互動和循環。我們國家一些管理部門雖然知道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始終由于某種“惰性”根深蒂固地存在,短時期內恐怕難以有所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