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貴陽,到底有沒有進行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區呢?如果是自行采暖,各種采暖方式之間的成本相差又有多大?昨天,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記者體驗集中供暖
觀山湖區的景怡苑小區是貴陽市最早進行集中供暖的居民小區之一。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了景怡苑小區,實地體驗了一下集中供暖。
室外溫度不到10度,可走進小區物管中心的接待大廳,記者感覺到一股熱浪撲面而來。墻上懸掛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為18度。
“我們大廳里采用的就是小區集中供暖,熱水管就安裝在地板下,將位于屋內下部的冷空氣加熱,然后形成對流,讓人感覺渾身都暖和。”小區物管公司的汪副總經理介紹說,小區進行集中供暖,得益于小區地下有一股天然的水源。依托這一條件,房開商隨后推出了集中供暖房。
具體的供暖模式是:小區統一抽取地下水源,在機房加熱至39度左右,再通過管道輸送至各個住戶家中,保持18度左右的恒溫。小區目前共有4000余戶,集中供暖的住戶主要集中在了7-10組團,有1200余戶。從2006年開始,每年12月1日到來年3月,小區便開始集中向采暖戶們提供24小時供暖。從最近4年的使用情況看,住戶們的取暖費用均在每月每平方米4元8角到4元9角之間,大家都表示還能接受。
“小孩子在家里連鞋子都不用穿,躺在地板上都可以,一個月的費用也不貴!”家住9組團的劉女士說。當然,也有極少數住戶覺得供暖費用有點高,加上自己又經常不在家,不愿接受集中供暖。對此,小區物管部門和供暖公司予以了充分考慮,每戶人家都安裝有一個供暖閥門,不使用的住戶,只需將這個供暖閥門鎖閉即可。
比成本:地熱空調費用高
對于沒有集中供暖的小區,居民們冬季采暖時,有的用空調,有的用電暖爐和暖氣片,有的則選擇自行安裝地熱取暖系統。
家住貴陽市水東路某小區的王女士,3年前花了5萬元給自己160平方米的家里安裝了天然氣地熱系統。對于取暖效果,王女士非常滿意,客廳和兒童房24小時供暖,主臥在睡覺前打開,每個月的采暖費用在一千七、八百元左右。
而家住東山的何先生,不久前花了1000多元買了一臺功率為1500瓦的電暖器。“我每天7點左右看電視時開一下,10點多便關閉了。取暖效果談不上,主要用來烤烤手腳。一個月下來,費用大約100多元。若是24小時開,電費每月至少也要四五百元。”
冬季用空調取暖,是多數市民的選擇,家住東山世紀新城的袁先生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家中有個3歲左右的小孩,袁先生花了1.4萬元買了1臺4P的大空調和2臺1.5P的小空調,分別安裝在了客廳、主臥、次臥,覆蓋面積約70平方米。為了省電,一般是人在哪兒,就開哪個房間的空調。但空調取暖會讓人感覺空氣特別干燥,長時間人也容易上火。至于費用,一個月下來,用于取暖的電費在1000元以上。
集中供暖房受歡迎嗎?
近年來,像北方冬季那樣的集中供暖模式,越來越成為大眾的一種推崇和追求,那么,貴陽在售的樓盤中,有沒有集中供暖房?昨天下午,記者以一名購房者的身份,先后致電貴陽多個在售樓盤進行咨詢。多數銷售人員表示,暫無集中供暖的在售房源。也有部分人員表示,如果業主購房后需安裝地熱等采暖系統,他們可以先代為登記,然后再統一聯系商家進行安裝。
市民楊女士對小區集中供暖房比較推崇,2013年,她便購買了某小區一套158平方米的集中取暖房。“聽銷售人員說,開始集中供暖以后每月的平均費用也就500多元,比用空調和地熱便宜多了!”
不過,也有人對集中供暖房并不“感冒”。“集中供暖房的價格要高于普通房屋,這都還是次要的。令人擔心的是,供暖系統屬隱蔽工程,我們看不到也看不懂,有問題到底該怎么辦。此外,房屋買了之后,我是打算簡裝后用來出租的,取暖費用勢必會轉嫁到租客身上,這無形中制約了房屋的出租。”市民張女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