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時正趕上王立波周末加班,這次他們正在城市南端的一處工地上鋪設供暖管道。赤日炎炎,王立波和工友們卻穿著厚實的工裝,否則,不要說劃痕和擦傷了,就是焊弧激起的小火星也會在身上燙出“永久的記號”。
“起初還以為供暖工作就是燒鍋爐呢,干上了才明白,還得鉆地溝、焊管線、裝卡子;光能吃苦不行,還要技術熟練;技術熟練也不夠,還得在維修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參加工作19年的王立波告訴記者:“凡是我分管的轄區(qū),供暖管線分布在地下的哪個位置,哪些閥門和地井管哪棟樓全刻在腦子里,這樣維修起來才得心應手。”
憑著一股認真勁兒,王立波從一名一線工人做到了站長。開發(fā)區(qū)換熱站共8名職工,擔負著96萬平方米的供熱任務和10個換熱站的管理維修服務工作,其中包括60個單位、132棟住宅樓、1.3萬多個居民用戶,是阜新市熱力總公司分管面積最大的班組。
每年供暖期,王立波和工友們就更加忙碌了,想睡個囫圇覺都難,半個多月不回家是常事兒,連續(xù)工作20小時更是家常便飯。王立波告訴記者,供暖之初他每天都能接到上百個維修電話,基本上都是邊維修邊接電話,連手機都被水泡壞了好幾部。
金地佳園38號樓3單元322室的暖氣,自供熱后就沒熱乎過。王立波及班組的幾名師傅帶著工具,終于在一處狹窄的地下管道中發(fā)現(xiàn)了漏點。王立波二話沒說,抄起工具就鉆進了高不到半米的地溝中。由于地溝中全是水蒸氣,手電在里面根本不起作用,只能靠耳朵聽水聲、靠手一點點地摸索尋找漏點的位置。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王立波對管線漏點一一排查并打好卡子。全身被浸濕的王立波剛從管道中爬出來,眉毛和頭發(fā)馬上就掛滿了霜。
供暖維修工這一職業(yè)瑣碎而繁重,愈是寒冷,愈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爬樓入戶、鉆溝修漏,冷了自己,暖了大家。王立波無私的付出和過硬的技術,得到了公司領導和轄區(qū)居民們的認可,19年來從未出現(xiàn)過一起人為過失的設備事故,用戶投訴率為零;收獲了“遼寧先進班組長”稱號和公司“先進個人”、“企業(yè)之星”、“首席員工”等多項榮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