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猶如為供熱領域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其中,供熱計量改造及收費相關內容,不僅在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層面有著深遠意義,更與民生福祉緊密相連。今天,就讓我們深入剖析這一政策,探尋其背后的多重價值。
《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深化城鎮供熱價格改革,加快推進供熱計量改造,有序推行供熱計量收費,公共建筑和新建居住建筑率先實施。這簡短的表述,卻蘊含著深刻的變革內涵,標志著我國供熱價格體系和供熱管理模式將迎來重大轉變。從國家過往政策來看,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四部門發布的意見就已提出,北方采暖地區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熱計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要實行按用熱量計價收費,此次《意見》是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與推進。

從政策初衷來看,供熱計量改革旨在解決傳統供熱模式下能源浪費嚴重的問題。以往按面積收費,無論用戶實際用熱多少,費用恒定。這使得部分用戶即便家中無人,暖氣也持續供應,造成能源白白流失;而室內溫度過高時,開窗散熱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我國北方地區冬季供熱采暖每年消耗煤炭1.5億多噸標煤,占北方地區建筑能耗50%以上,大大高于同等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水平,浪費嚴重。
供熱計量則打破了這種“大鍋飯”模式,用戶可根據自身需求調節室溫,實現按需供熱。如此一來,不僅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契合我國節能減排、實現“雙碳”目標的戰略需求,還能讓用戶獲得更精準、舒適的供熱服務,提升生活品質。

居民:經濟與舒適的雙重收獲
對廣大居民而言,供熱計量收費帶來的直接好處便是費用的節省。以北京某實施供熱計量的小區為例,居民李女士表示,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后,她可以根據家庭作息靈活調控室溫,外出或睡覺時調低溫度,第一個采暖季就節省了約15%的采暖費用。同時,精準的溫度調節讓室內始終保持在最適宜的狀態,避免了過熱或過冷帶來的不適,舒適度顯著提高。而且從長遠看,隨著居民節能意識增強,合理用熱習慣的養成,節能帶來的經濟收益將持續顯現。
供熱企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供熱企業在這場改革中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一方面,供熱計量改革需要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于供熱計量設施的安裝、維護以及供熱系統的智能化改造,短期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若價格政策不完善,供熱計量熱價與供熱成本倒掛,將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推行積極性。如部分地區因供熱計量熱價制定不合理,企業實施供熱計量收費后收入不增反降。
但挑戰中也蘊含著機遇。隨著供熱計量改革的推進,供熱企業可以借助智能化手段實現供熱的精準調控,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供熱效率。同時,精準的供熱服務也能提升用戶滿意度,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為企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比如一些企業通過安裝數據遠傳通訊設備,實時掌握用戶用熱情況,及時調整供熱參數,實現了節能增效。
社會:能源高效利用與綠色發展
從社會層面來看,供熱計量改革是推動能源高效利用和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據相關數據顯示,實施供熱計量后,平均可節約20% - 30%的能源,這對于緩解我國能源緊張局面、減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此外,供熱計量改革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如供熱計量設備研發、生產、安裝與維護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
供熱計量改革在推進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部分老舊小區供熱計量設施安裝困難,存在設施質量參差不齊、安裝不規范、缺少溫控及遠傳、集抄裝置等問題,導致無法準確計量熱量。此外,居民對供熱計量收費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有待提高,長期形成的按面積收費觀念根深蒂固,部分居民擔心費用會增加,對新的供熱調控方式也不熟悉。
為解決這些問題,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完善供熱計量相關標準和規范,加強對供熱計量設施質量的監管。參考過往政策,可制定供熱計量工作實施細則或管理辦法,明確各部門職責,建立考核與獎懲機制 。同時,要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多種渠道普及供熱計量知識,提高居民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供熱企業則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加大技術改造和創新力度,提升供熱服務質量。例如,供熱企業可與居民簽訂計量供用熱合同,明確雙方權利義務,讓居民放心使用。
供熱計量改革是一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舉措。在《關于完善價格治理機制的意見》的指引下,盡管改革面臨挑戰,但只要政府、供熱企業和居民齊心協力,定能克服困難,讓供熱計量改革的紅利惠及千家萬戶,實現能源利用與民生福祉的雙贏,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