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圍雨雪前段時間突如其來,南方集中供暖的話題也再次升溫。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是如何成為集體供暖分界線的?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參照蘇聯(lián)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集中供暖體系。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在蘇聯(lián)援建下實施的156個供暖項目中,包括哈爾濱、西安、長春等城市的熱電廠建設項目,不過為城市民用建筑供熱的很少。
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國第一家煤氣熱力公司,主要向中南海和長安街沿線的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大型公共建筑集中供熱。
我國的城市民用建筑集中供暖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但集體供暖線的劃定卻是在50年代,比實施供暖的時間早得多。
由于建國初期經濟水平落后,能源緊缺,在節(jié)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集體供暖優(yōu)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qū)。而根據(jù)蘇聯(lián)的氣候計算方法規(guī)定,室外溫度5攝氏度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數(shù)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qū)。
這種計算方法的缺陷在于:只是從人對溫度的感受出發(fā),并沒有考慮濕度、風速等其他相關因素。氣象學普遍認為濕度每增加10%,人體感受到的溫度則降低1攝氏度。
關于這條溫度線的具體劃定,中國的地理學家和蘇聯(lián)專家之間卻存在一場爭議。不少蘇聯(lián)科學家由于對中緯度、低緯度了解不多,根據(jù)片面理由,主張將我國華北各地、東北南部、新疆南部都劃歸亞熱帶,而將熱帶北界移至南嶺。中國地理學家、現(xiàn)代氣象事業(yè)奠基人竺可楨則認為,秦嶺淮河線(近代著名地理學家張相文1908年最早將此作為我國南北的分界)才是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之間的分界線,并以日平均溫≥10℃、積溫4500℃、最冷月平均溫0℃、年降水750毫米作為該線的劃界依據(jù)。這條線的具體位置為:東起江蘇北部的蘇北灌溉總渠,向西大體沿淮河干流南側至河南信陽,折向北沿伏牛山—秦嶺分水嶺,至甘肅南部的徽成、武都(現(xiàn)隴南),東西長約2000公里。
1957年,我國正式采用竺可楨的區(qū)域劃分標準。1958年底蘇聯(lián)顧問來華參加討論,雖對此深感不滿,卻又提不出站得住腳的理由,只好作罷。
按照竺可楨以1931年全國各地最冷月的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所制定的氣候分區(qū),我國實行集體供暖的區(qū)域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qū)。也就是從那時起,如同住房等其他社會福利一樣,供暖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北方的一項重要的社會福利事業(yè),讓無數(shù)南方人在羨慕的同時只能望“線”而興嘆。(摘編自《民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