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黑龍江農墾總局老科技工作者與佳南實驗農場開展了務實的創業、創新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條高寒地區農用溫室建設的新路子。
冬季嚴寒,我省的農用溫室冬季保溫性能普遍偏差,特別是土壤溫度難以達到作物生長需求,因此冬季在溫室內很難進行正常生產。以佳木斯地區為例,冬季一般1畝規模的溫室,在采暖周期至少需要消耗燃煤15至16噸以上,效果仍不夠理想,同時大量煤灰難以處理,燃煤造成的空氣和環境污染非常嚴重。
為解決上述難題,許多單位和種植戶都在積極探索新辦法。為此,總局老科協組織了相關老科技人員,一方面從網上對各地各類型的農用溫室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另一方面對溫室建設的建材選擇、采暖方式、保溫措施及運行成本等進行了認真的考察、研究和實驗,認識到要解決這個矛盾,必須從基礎上入手。
為此,參與攻關的老科技人員個人自籌了溫室建設所需的大部分資金。在合作伙伴——新材料廠家和建設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經過2013年10月以來兩冬一秋的實驗,終于在佳南實驗農場應用新材料及利用太陽能等新技術,建成了一棟使用面積為255平方米的“儲能型綠色溫室”,完全取代傳統的磚混結構、玻璃結構、鋼結構溫室。從2014年11月初竣工以來的實際應用和嚴格監測的結果看,效果非常理想,超出了原來的預期。目前,溫室里11月中下旬種植的瓜果菜蔬長勢良好,黃瓜、豆角和西紅柿都已開花結果,有些在春節期間已經擺上了人們的餐桌。
經核算,溫室建設和使用成本都比較低,節省了溫室基礎的建設費用;在土地利用方面,由于新材料墻體板厚度遠小于磚混墻體厚度,大幅度地節省了占地面積,并在溫室的使用成本中,僅取消燃煤采暖一項,就節省了大筆費用。
在溫室建設和生產的過程中,由于采取板塊組裝的方式,不產生垃圾和污水,必要時還可以采取現場直接澆筑的施工方式,完全符合國家綠色環保的要求。由于無需燃煤采暖,消除了大量煙氣排放及煤灰造成的大氣和環境污染。
為解除高寒地區“寒”和“雪”的后患,專門適量配置了防止冬季出現極端天氣時的補溫設備——智能控制電采暖,專門配置了自行研制的溫室自動清雪機,解決了長期以來困繞室棚頂部的清雪難題。
縱觀“儲能型綠色溫室”,無論從建材選擇及應用的創新上、從蓄熱及采暖方式和保溫程度上、從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遠低于磚混及其他結構上、從節能減排和低碳的效果上,都突破了傳統溫室建設的瓶頸,不僅經濟適用、構建速度快,而且由于新材料本身的特殊性,決定其使用壽命至少可以在20年以上,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儲能型綠色溫室”的誕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黑龍江日報》《中國農業機械化質量網》等媒體都相繼刊載了相關消息。佳南實驗農場周邊和外地的許多單位和個人紛紛前去參觀考察,普遍對這個“免供暖”溫室的保溫、蓄熱功能及低碳、節能效果感到新奇和贊嘆。
目前,“儲能型綠色溫室”被正式定名為“高緯度地區免供暖農用溫室”,研制高架軌道式自動清雪機的老科技人員已收到了國家發明專利受理的通知書。
實踐證明,這個新型溫室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會十分可觀,雖然一個新鮮事物的產生,肯定會存在著某些缺陷或不足,但我們相信,隨著今后在科技實踐中的不斷完善、創新和發展,在北方高寒地區,冬季溫室內無須人為采暖而能夠正常生產瓜果蔬菜等作物,將不再是夢想。來源:佳木斯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