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秸稈、玉米芯被放入室外的罐狀容器,經過缺氧燃燒鍋爐可以將水溫加熱到60℃以上,為室內供暖……人們熟知的農作物廢料,如今在于洪區前辛臺村“搖身一變”,成為新能源鍋爐的燃料。
4月17日,記者瞧見了這個不“吃”煤、只“吃”秸稈、木屑的“綠色鍋爐”。
●新型鍋爐省錢省力不冒煙
在于洪區平羅街道前辛臺村,農民蘭雅君將玉米芯、木屑等原料裝入密封罐后,這些廢料通過缺氧燃燒,罐體內盤管水冷式爐箅上的管道可以將冷水加熱到60℃以上,隨后管道將熱水輸送到屋內的暖氣片里,經過熱水循環,蘭雅君家的室溫達到了23℃。
蘭雅君用上這套新型秸稈鍋爐后,不少村民都來他家取經,準備改造自家的鍋爐。
“一次裝填30公斤的秸稈,可以讓鍋爐運行12個小時,不用像燒煤鍋爐那樣每隔三四個小時就要添煤,以前冬天夜里經常披著被子下地燒鍋爐實在太遭罪!”
蘭雅君算了一筆賬:往年冬天采暖需要用煤4.5噸,費用在五千元左右,而換用秸稈鍋爐,燃料都是來自地里的秸稈、玉米芯、雜草、樹枝等,幾乎不需要費用。“不光是省錢,而且這個冬天再也沒有黑煙出現,屋里屋外都干凈得很。”
在沒有更換燃煤鍋爐之前,蘭雅君每天早晨四五點就要摸黑開始給鍋爐點火,光升溫到15℃左右就需要兩三個小時,“現在早晚各加一次秸稈燃料,不用再專門看著,省下來好多時間。”
●秸稈“變廢為寶”成搶手貨
作為農村傳統燃料,玉米芯、秸稈直接燃燒時會產生大量黑煙,每到夏收時節,東北各地更是會采取嚴防焚燒秸稈的措施。為何經過看似簡單的秸稈再利用技術,就不會再產生黑煙和刺鼻嗆味,成為綠色燃料呢?這在參與研發該項技術的遼寧信德節能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王財洲看來,原理并不復雜。
“直接燃燒這些農田廢料,因為不能充分燃燒、供氧不足,所以會導致大量一氧化碳產生、冒黑煙,而且,熱量產生也較小。”王財洲說,用上民用秸稈鍋爐后,取消了常規鍋爐的鑄鐵爐箅子,采用盤管水冷式爐箅子結構,在燃燒過程中,秸稈燃料先燒掉外面一層,再從表面到內部一層層進行燃燒,達到充分遇氧燃燒,爐膛溫度能達到240℃以上,供暖面積達到50至300平方米。
在蘭雅君家,記者注意到,在她家院子角落里堆放著成堆的秸稈、雜草、干柴。“農村這些用于這個鍋爐燒火的材料有的是,一車秸稈才幾十元錢,原料應有盡有!今后,農民家的秸稈不但不會沒人要,反而會成為搶手貨。”蘭雅君家笑著說。
●秸稈鍋爐經濟又環保
見不到煙,燃燒起來也不嗆,而和燃煤比起來,秸稈鍋爐到底“綠色”多少?
遼寧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技術人員曾做過專門的實驗。燃燒中,秸稈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據統計,全國每年可收集秸稈約6億噸,若將其中的20%用于潔凈燃燒,每年就能節省標煤6000萬噸。目前全國秸稈的利用率極低,要么直接焚燒,要么爛在地里,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如果引導農民使用新能源,則可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燒煤的小鍋爐越來越不適用于農民供暖了,大家都在找替代產品,使用清潔能源肯定是發展趨勢,國家也在大力扶持。”遇到幾戶農戶到蘭雅君家取經,他們告訴記者,如今農民越來越富裕,很多人蓋起了別墅,“家里收拾得挺干凈,到了冬天都不愿燒煤,粉塵多,臟兮兮的。這種鍋爐樣子好,燃料干凈,推廣起來優勢明顯。”來源: 沈陽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