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近日,相城區集中供熱項目啟動建設。該項目將優化整合區域內現有的熱力資源,依托大型發電公司對工業企業集中供熱,并爭取用2年時間,逐步淘汰300余臺燃煤小鍋爐以及關停2座小型熱電廠,這一舉措標志著相城大氣污染防治邁出新的一步。
切實推進節能減排,是相城落實大氣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務。在大氣污染治理上,相城區將兼顧“堵”和“疏”,一方面重點關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另一方面還將主動探索節能減排的新舉措,積極引導企業轉型升級,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加有力和可持續的能源支持。
據測算,小型熱電廠每燃燒1噸煤,就會產生12到17公斤煙塵,二氧化硫排放量可達到20公斤左右,分散供熱不但造成熱力資源的浪費,長期以來產生大量粉塵和廢氣,給周邊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也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面對嚴峻的環境壓力,相城已逐步認識到集中供熱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一環。
相城區副區長陳建國介紹,從去年開始,相城就已經著手進行大氣污染集中治理,并于年內淘汰了50臺燃煤小鍋爐。今年,相城相繼出臺《大氣污染防治三年工程實施方案》(2015—2017)、《相城區2015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重點工作任務》等一系列工作文件,把全面排查整治各類污染源、削減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納入計劃,并將集中供暖明確列為計劃重點。
有了明確規劃,集中供熱工作很快步入實施。“光靠財政投入進行環境治理和集中供熱,壓力也是十分巨大的。”陳建國說,在經過反復論證后,相城創新模式,嘗試邀請社會資本參與運營中來。
今年5月12日,望亭發電廠、相城城市建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蘇州惠龍熱電有限公司三方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三方將出資6億元,共同組成新的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公司運行后,將鋪設全長37公里的三根管網,向相城區的城區、北橋、渭塘、陽澄湖等片區集中供熱。初步估算,該項目建成后每年可減排煙塵7000多噸、二氧化硫9000多噸,節能8000多噸標煤。
政府牽頭、企業參與,不僅為這一項目的啟動尋得突破,也為企業轉型升級和經濟效益提升帶來新的機遇。節能就意味著生產成本的下降,莫國平說,“發電機組由高壓缸、中壓缸和低壓缸組成,通過技術改造,讓發電能效較低的低壓缸直接產氣,實現熱能梯級利用,發1度電同比節約標煤23.5克。”
同樣,集中供暖項目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用戶企業的自主選擇權。根據創新驅動戰略三年行動計劃,相城將以科技創新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通過“關停不達標企業、淘汰落后產能、改善生態環境”三年行動計劃,淘汰各類污染企業300家。其他不使用集中供熱或在管道覆蓋計劃以外的企業,可以選擇改造使用天然氣或生物燃料等清潔能源自行供熱。“當然除了特殊情況外,我們還是要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選擇集中供熱。”陳建國說,企業選擇集中供熱的生產成本只有使用天然氣的一半,節約下來的這部分成本將作為企業探索轉型升級的資金支持,從而形成資源優化、生態保護和企業轉型升級的良性發展循環。
據了解,預計明年6月管網將鋪設完成并開始集中供熱,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開展當中。推動大氣污染防治的根本還是要實現產業轉型,今后,相城區將進一步構筑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綠色發展全面推進。此外,還將突出發展循環經濟,在產業內部、企業內部、園區內部推行循環經濟模式,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尋求經濟和生態效益最大平衡點。來源:新浪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