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在和寧街中段北環8607號樓,記者注意到,該棟樓內的供熱管線、閥門已全部更換一新,包括串聯方式也已進行了調整。
住在三樓的劉力師傅告訴記者,他們這棟樓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距今已有20多年了,各種設施都已步入“老齡化”。一開始,大家擔心這些水、熱、電管線年頭兒久了會不安全,不過這幾年,政府已經先后完成了供水、供熱管線的更新改造,今年,樓內那些供熱立管和閥門也給換了。
隨行的市熱力集團調峰熱源廠副廠長袁忠良告訴記者,我市城市集中供熱首期工程內外網建設始于1983年,至今已運行30余年,部分管網采用的還是傳統的巖棉氈保溫,現已破損、老化腐蝕嚴重、熱損失大、漏失率高,不僅影響供熱質量,增加電耗、煤耗,更是供熱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重大隱患。不僅如此,一些早年建設的換熱站采用的多是手動調節、定期巡檢的方式,每逢供熱初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進行平衡調節,且由于系統太大,調試過程十分困難。為確保供熱質量和運行安全,市熱力集團克服困難、籌措資金,自2014年起,陸續對全市老舊供熱管網實施了更新改造。
袁忠良說,按照公司安排,2015年將完成外網改造30公里,加裝自控裝置換熱站40座。截至目前,熱源廠已完成汽車改裝、吉盛花園、北環郵局等小區及北環8607號單體樓的供熱內外網改造,目前正在進行隆基華典、隆基花園、書香園、民康4個換熱站的設備更新。全部工作將在10月結束。
在市熱力集團,負責人王寶君告訴記者,他們計劃利用3至5年時間完成城區內全部老舊管網的更新改造。改造內容包括:對現有集中供熱計算機監控管理系統進行改造,實現換熱站自動控制、無人值守,真正達到全面的自動化運行管理;對現有換熱站自控系統進行改造,實現均勻性調節,滿足各換熱站的負荷需求,大幅度改善現有二級管網的水力失調現狀,解決目前熱用戶“冷熱不均”的現象,保障居民的供熱質量。同時,還可緩解失水嚴重的情況,使整個熱網運行智能化,提高運行管理水平。 來源:遼源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