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章提出的幾個問題,對一些專家的看法,不敢茍同,值得商榷。
一“從熱計量的基本條件、計量方法的缺陷、公平性、法律誤區,談到實踐中暴露的問題,甚至建議“叫停””,這是《需求》對《建議》的歸納,對《建議》似乎是看明白了,但又好像沒說明白。這些問題是存在呢還是不存在?如果存在的話,對熱改有什么影響,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能不能解決,怎么解決?
單從《節能法》的實踐,即所謂的“二部制計量收費”、“通斷時間面積法”與《計量法》、《計量學》相抵觸來說,是修改“計量學”、《計量法》還是修改《節能法》。
是不能繞過這些具體問題空談計量收費,談企業的需求,談什么發展前景的。
二“供熱企業的真實需求是什么”?《需求》一文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也給出一個很好的答案——“熱企作為企業,盈利是第一位的”。
但是,事實有點殘酷,在相同的條件下,計量收費試點企業“虧損嚴重”,建議“在定價或補貼上給予一定的傾斜”(搜索: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改革工作會經驗交流_承德市建立供熱與用熱的雙贏機制)。應該是所謂的“計量收費”出了問題,節能成果被大量流失。正如42262號建議中指出的:理論與實踐混亂,科學性、可行性、公平性被質疑。
到2012年年底,已經安裝的計量設備30億在閑置,60多億是擺設,90個億,對于熱表企業是塊蛋糕,而對于國家、供熱企業、熱用戶則是一顆苦果。顯然,這不應該是供熱企業的真實需求。
三“現在的熱計量市場發展比希望的要慢,是技術問題嗎”?
一個不錯的問題。
所謂的供熱計量收費,無論是“二部制收費’,還是“通斷時間面積法”都采用與水、電、燃氣及熱水、空調用冷等一樣的使用方法和節能原理,依據的都是“通斷理論”,即控制閥通即有,斷即無。
但是,采暖用熱與電熱水器的使用方法與節能原理,是蓄熱原理、保溫原理及熱平衡理論的綜合作用。理論依據不同,游戲的方法與規則就不可能相同。
所以采暖熱計量的問題確實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適用理論不當,是理論出了問題。
三熱計量發展的可行性有多大?
有兩個觀點值得商榷。
一“有買賣便有計量”。
根據《計量學》、《計量法》,計量是有條件的,作為市場交易的計量更有明確的、嚴格的要求,即準確性、可靠性、公平性,作為采暖熱計量一條都做不到。
“有買賣便有計量”話說的有點絕對,串聯電路就不可能分戶計量,住宅樓用戶用熱與串聯電路相似。
二“有一天,‘像空氣一樣重要的計量’也可以在中國實現”。
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和美好的愿望為轉移的。
計量永遠不可能像空氣一樣重要,采暖象用水、用電一樣用熱,在外國做不到,在中國也不可能實現。 來源:慧聰供熱采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