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上午9時30分左右,記者來到山東路、江西路路口處的施工現場,華電青島熱力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王彥秋告訴記者,該工程鋪設的保溫管道為島城的最高標準。保溫管道的補口指保溫接頭,保溫管道是三位一體結構,即工作鋼管和外護管通過保溫層緊密粘接在一起,形成一體式保溫管結構。最內層是用于輸送供熱介質的工作鋼管,中間是用于保溫防腐的聚氨酯泡沫塑料,最外層是高密度聚乙烯外護管,用于保護內部保溫和工作鋼管。保溫管道從工廠預制出來一般是12米一支,為了便于焊接,每支保溫管道的兩端都有150毫米至200毫米的鋼管裸露端,焊接完成后就會留下一段未保溫的管段,補口就是將這部分未保溫的管段進行保溫處理,使得整個管道系統的保溫連續,減少溫降,確保鋼管內供熱介質的使用溫度。
此外,山東路供熱管網改造工程使用的保溫管采用歐洲標準,一般來說,供熱行業內的保溫管使用壽命一般為15至20年,但該工程保溫管的使用壽命達到30年。為確保其使用壽命,其內的工作鋼管壁厚也比常規的厚。比如,常規管徑1米的鋼管壁厚為12毫米,而該工程使用的工作鋼管壁厚為14毫米。同時,安裝的保溫層老化時間比常規的保溫層緩慢10年左右,其耐熱程度也比普通保溫管提高15%。此外,王彥秋說,所有的焊口都用“X射線”探傷,發現缺陷要立即返修,直到缺陷被彌補。
在進行補口安裝時,記者了解到,補口采用的熱收縮套為帶狀的套筒,在使用時,先把其包在需補口的區域,收縮套的兩側搭接在保溫管的外護管上,搭接的部位內有電熱熔絲,隨后將電熱熔絲加熱,既加熱套筒,又加熱外護管,融化后再凝結就可粘在一起。“此項工作非常重要,若做得不好,地下水會從補口處進入保溫層,從而影響保溫效果,降低保溫管的使用壽命。對于補口是否做好有一個檢驗標準,即為進行氣密性試驗,先向保溫補口內輸入壓縮空氣,而后保壓5分鐘,在壓力表不下降的情況下,再用肥皂水把所有的接縫都澆一遍,沒有氣泡就算合格。”王彥秋告訴記者。
隨后,記者來到澳柯瑪立交橋至延吉路之間的施工區域,看到施工工人正在使用砂紙打磨管道表面。“熱收縮套是定制的,有30%至40%的收縮性。熱收縮套剛套在管道上時較松,經過清潔后,施工工人使用噴燈使熱收縮套加熱、收緊,在收縮后管道之間的銜接即可密封。”青島邦得力熱供器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東文告訴記者。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