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計量收費或成趨勢 使用率不高遭閑置
對于暖氣的銷售和購買,不僅憑自愿原則,還應遵循其價格合理、交易公平的基本屬性。因此,國家相關部門以及各地也有應對之策——推行供暖的熱計量收費,即在供熱設施上安裝熱計量表,每家每戶的用熱按“用多少熱、繳多少費”的方式收繳。
家住二環南路附近的張先生向筆者反映,他去年常出差、老婆孩子在外地,于是簽約熱計量。今年再交費時發現賬戶已有近200元,若按面積收費根據套內面積105.41平方米×26.7元=2814.45元,即去年實際支付取暖費為2697.5元。他看中省錢節能,今年再想簽約卻發現該小區按面積收費,家里的熱計量表遭到閑置。
業內人士認為,暖氣費用按“用多少、收多少”的原則收繳,必將是首要選擇,也是未來發展趨勢,熱計量是供暖費用收取中最合理與公平的收費方式。但遺憾的是,雖然已提出并要求實施多年,目前全國熱計量收費推進仍然緩慢。對濟南來說,全市集中供暖面積已達1.12億平方米,但符合熱計量條件的僅占8%左右,雖然符合計量交費條件的居民總量并不少,但實際真正能使用的卻不多。據統計,熱電、熱力兩大熱企去年僅有4000戶簽署熱計量合同,而當時可以申請熱計量條件的有900多萬平方米,真正得到使用的也就4萬平方米。
未建熱計量過不了關配套安裝成開發商夢魘“不管是開發商、施工單位、還是監理單位,如果不承擔熱計量項目的建設,項目將不予審批,驗收也不通過。”本市一家地產公司負責人說,目前是由各部門聯動、“強制”開發商執行熱計量工作。開發商在開發環節需要將安裝熱計量表的費用核算在預算內、計入房屋建設成本,并將錢交由供熱企業,由他們負責采購和安裝。比起居民交2450元錢讓熱企安裝,開發環節每塊熱計量表的成本費用在1000元—1500元,看似劃算卻隔不住樓盤住戶數量多,即給1000戶居民安裝就要多支出100多萬。
筆者了解到,關于熱力計量表的購買和安裝費用,省、市曾下發過相關文件。根據2007年10月31日出臺的《山東省供熱管理辦法》和山東省政府下發的《關于推進熱計量改革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意見》規定,2007年10月31日以后建成的的居住建筑都屬于新建居住建筑,應配套安裝供熱計量表等裝置。而對未安裝供熱系統控制裝置、計量與溫控裝置或已安裝但達不到標準的建筑,責令原開發建設單位限期整改、補交費用,由供熱企業組織采購安裝到位,并負責后期維修、養護、更換。
“這些計量表能夠在現有情況下正常使用的卻不多,只有僅少數作為試點的新小區才可以使用熱計量;而絕大部分小區在通過驗收后,還是按面積收取暖費。多支出這部分費用并不可怕,計量表‘裝而不用’,才最讓開發商心痛。”該負責人認為,熱計量表“裝而不用”的做法是社會資源的浪費,相關部門應對這種行為及時糾正、加強監管、明確懲處措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新建小區熱計量裝置費用由開發商承擔,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費用還是會算入房子成本里,最終由購房者買單。”熱計量表閑置緣由多老小區實現改造難度大
筆者發現,很多小區都采取“裝而不用”的做法,熱計量表成為擺設。據相關人員介紹,不少新建小區安裝的供熱計量表不符合標準、故障率高,沒法投用。同時,后續配套設備、遠程抄表系統等方面并不完善,也是導致其不能實現熱計量收費的原因。
“光安計量表不行,沒有遠程操作系統支持,就不能把數據傳遞到公司計算機中心作為結算依據。”濟南熱電公司工作人員稱,需要小區內多數居民簽約才能成為試點,不可能只為一戶兩戶去完善后續配套。另外,供熱計量裝置必須經過一個采暖季的調試運行期,供熱公司認為其符合條件才能繼續使用。
“非節能建筑隔溫差,其熱耗比節能建筑高出一半,如果使用供熱計量,用戶反而要交更多的費用。這些小區還需要進行建筑節能改造,才能實行供熱計量。”濟南熱力公司工作人員表示,部分老小區是非節能建筑,達不到供熱計量的條件。如果溫度上不去,為了保證用暖質量,老小區居民會用更多的流量,取暖費也會隨之增長,肯定比往年按面積收費要貴。其實,老小區進行熱計量改造并非易事,要進行分戶控制、節能建筑、安裝熱表等復雜的改造工作,不僅需要業主配合,而且一個小區內部管網改造要是攤到居民身上則要花費成千上萬元。另外,該情況下熱計量繳費不局限于2450元,沒有暖氣片的小區還要根據材質的不同、支付取暖設備安裝費以及開戶費(78元/平方米×套內面積+48元/平方米×套內面積),相比每年使用熱計量能節省一二百元而言,已是“天價”。
“爛表”成推廣難題 按需求選擇最明智
對于熱計量供熱的推廣,本市一開發商直言:“熱量并不同水、電等產品一樣可準確衡量,受到太多因素的影響。暖氣片內的熱水含大量雜質,易導致熱計量表故障。使用熱量相同,可能顯示三、四千元的取暖費,也可能顯示百、八十元的取暖費,計量表反映的數據不準確,不能真實反映居民采暖的情況。”
同時,熱計量表是否準確也是市民關心的問題。筆者采訪發現,不少小區的熱計量表存在質量問題。例如,家住旅游路的某小區業主反映,該小區不能使用熱計量是由于開發商安裝的計量表通不過驗收。“小區每戶居民交2450元安裝熱計量表,收費照常按面積,不如不安熱計量表,讓我們省下這筆錢。”
據知情人士透露,供熱計量改革難度最大的是熱計量表,其中已經建成的‘爛表’是最大的問題。本市幾年前進行過300萬平方米熱計量面積的試驗,發現需要維護、整改的計量表達到一半。熱電、熱力兩家供熱公司也表示,熱計量退費的條件是必須保證熱計量表質量沒有問題,若因熱計量裝置損壞以及質量等原因造成計量數據失真的,按現行辦法(按面積)計收熱費。
另外,不同小區房屋的供暖條件不同,位置朝向和用戶習慣不同,使用的熱量也不同。“一般情況下,熱計量取暖后,用戶可以省100元左右的取暖費,去年政策由‘多退少不補’變為‘多退少補’,符合退費條件的用戶只有一半多。”業內人士介紹,具體到每一個用戶,情況千差萬別,未必一定會省錢。因此,要按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長時間供暖的,便不適合熱計量取暖。 來源:網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