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來,《西安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理條例》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逐步擴大,市政集中供暖也在竭力跟上城市發(fā)展的速度和腳步。但《條例》實施的這些年里,集中供暖也暴露出很多問題亟待破解。由此來說,《條例》修改,應該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突出問題,把這些年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做一次系統(tǒng)地梳理,以回應民眾的訴求。比如,在供熱溫度不達標、因停暖等故障的退費難以落實這些“小問題”之外,又長期受困于不明不白的“碰口費”、推進緩慢的熱價分戶計量等等“大問題”,盡管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可能并不是一部《西安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理條例》所能解決得了,但顯然也與它有關。
這里重點要說的是,煤熱價格聯動機制。《條例》中規(guī)定,“城市集中供熱價格的制定和調整由市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供熱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方案,并舉行聽證會,按規(guī)定程序報批后實施”。估計不少人還有印象,在剛剛過去的供暖季里,熱價與持續(xù)走低的煤價聯動的呼吁曾多么高漲。
事實上,呼吁熱價與煤價聯動,近幾年一直就是輿論關注的重大焦點之一。蓋因2005年,國家發(fā)改委就發(fā)布了《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按照這個文件,當煤炭到廠價格變化超過10%后,相應調整熱力出廠價格。因此,隨著煤炭價格逐年走低,近幾年呼吁煤熱價格聯動的聲音就不絕于耳,但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煤熱價格就是聯不動。甚至供熱企業(yè)訴苦,煤炭價格是降低了,但其他成本卻增加了,所以,熱價不能降。專家也出來解釋說,由于熱價成本不透明,如果只是為了聯動而聯動,那么,吃虧的還是老百姓。但是,博弈的僵局終于在2015年的供暖季被打破,哈爾濱、長春、大慶、濰坊、濟南等地宣布降價,正如專家所言,真正的煤熱價格聯動,在建立在熱價成本透明公開的基礎之上,所以,這些城市的降價更多有安撫公眾的意味,但一方面,也說明現行的熱價并非不能降。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建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某種意義上,去年國內部分城市的降價,勢必迫使其他城市不能一味再繼續(xù)僵持,加之今年煤價依然處于低位徘徊,可以想象,接下來的這一個供暖季里,煤熱價格聯動的呼聲又將騰起,所以,借《西安市城市集中供熱管理條例》修改之際,是否能未雨綢繆、研討研討煤熱價格聯動呢? 來源:新浪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