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古城保護與改造指揮部獲悉,連日來,施工人員冒著高溫悶熱天氣,在古城地下綜合管溝進行暖氣管道鋪裝,今年冬季,古城內有望實現集中供暖。
記者了解到,聊城開歷史先河,在全市乃至全省首創性地開展了地下綜合管溝建設,目前供水、供暖、強弱電等各項功能已日趨健全,為我市乃至全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探索了寶貴經驗。
據悉,聊城在古城保護與改造工作中立足杜絕馬路“拉鏈”問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建成了總長度6200余米的地下綜合管溝,水、電和通信等各種管線均在地下管溝內鋪設,不僅維修方便,且附有人防和旅游觀光功能。在地下走廊,還有好幾個壁窗,里面是古地道和防空洞。古地道距地面有4米左右,東西走向,高約1.5米,為明朝時期修建,而防空洞約有1米寬2米高,地面用水泥鋪就,洞頂為弧形,用石灰抹頂,修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地下觀光走廊每隔不遠就有一處低洼地面,這是集水坑,一旦走廊有積水,這里的排水泵就會啟動,將積水排出走廊。
該工程是我國過去幾年中新建工程中最宏大、最完善的地下綜合管溝。其建設不僅使古城內杜絕了線桿遍布的情況,還以其首創性、便利性,對古城生命活力的延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顯著提升了古城的功能和潛在價值。該項目以其前瞻性、科學性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贊譽,曾獲2012年度“山東省人居環境范例獎”。 來源:齊魯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