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石化新星公司在河北雄縣的地熱供暖設施(鄧亞卿攝)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森林大火肆虐,甚至連穿秋褲的日子都在逐漸變少……這一切正向人類敲響一個警鐘:地球正在變暖。這一現象已經在全球引起了廣泛關注。
眾所周知,溫室氣體的一大來源是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燃燒,而冬季的燃煤供暖不僅帶來了嚴重的霧霾,也成為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災區。中國石化新星公司成功打造的“雄縣模式”在中國樹立起地熱供暖的標桿,使河北雄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無煙城”。自2006年起,中國石化新星公司同冰島極地綠色能源公司開始在中國境內合作開發地熱資源,近10年來,成功將業務從陜西擴展至河北、山東、江蘇、天津等地的30余個市縣,建成地熱供暖能力2300多萬平方米。
那么,究竟什么是地熱資源?其實,進入地球內部越深,溫度就越高,地幔溫度1000-3700度,地核溫度達4500-6000度。地熱能,這種儲存于地球中的神奇能源其實遠比化石燃料豐富,它大約是世界上油氣資源所能提供能量的5萬倍。
中國也是一個地熱資源豐富的國家,常規地熱資源以中低溫為主,埋深在200-3000米,中低溫傳導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部沉積盆地,中低溫對流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而高溫對流地熱資源分布在滇川藏及臺灣地區。據國土資源部2015年統計,我國淺層地熱能資源量每年相當于95億噸標準煤;中深層地熱能中的中低溫地熱資源量相當于13700億噸標準煤,高溫地熱資源發電潛力為8466兆瓦;干熱巖(3-10公里內)資源量相當于860萬億噸標準煤,現正處于研發階段。
高溫地熱發電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20克/度,遠遠低于燃煤發電(平均936克/度)。與傳統的鍋爐供暖相比,利用地熱供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可減少50%,若熱泵所需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則二氧化碳減排可達100%。數據顯示,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地熱利用每提高1個百分點,相當于替代標準煤37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9400萬噸。
2009年8月,新星公司與河北省雄縣政府簽署了《地熱開發合作協議》,對全縣地熱資源進行統一規劃、整體開發、規范管理。經過7年時間,已建成供暖面積385萬平方米,雄縣城區基本實現了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成為我國第一個“無煙城”,打造了“政企合作、統一開發、技術先進、環境保護、百姓受益”的“雄縣模式”。
新星公司所屬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蒙輝告訴記者,“雄縣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四個統一”,即:統一政策,由政府統一制定地熱勘探、開發、運行維護、供暖費收取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統一管理,成立地熱管理辦公室,對地熱能的綜合利用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編制的地熱發展專項規劃,納入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之中;統一開發,授予新星公司地熱資源開發特許經營權,進行整體開發。
目前,“雄縣模式”得到國家能源局、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2014年2月在全國首次地熱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廣。國家能源局指出,“雄縣模式”技術上成熟、經濟上可行,可推廣、可復制。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指出,“雄縣模式”開啟了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新時代,影響深遠。 來源:中國管道商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