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現狀 土炕、煤爐等分散供暖為主
農村老土炕,曾溫暖了幾代人的鄉村記憶。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對居住環境和生活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老土炕煙熏火燎、背后烤鼻尖涼的供暖弊端也日漸顯現出來。
今年以來,市住建局對我市農村供暖情況展開了深入調研,《煙臺市農村供暖工作調研報告》也于日前正式出爐。“此次調研,我們對全市6748個自然村的供暖現狀進行了全面摸底。”市住建局城鎮化科科長陳俊涌介紹。
從村莊供暖情況來看,全市轄域內約有157萬戶農戶,主要采暖方式有以下幾種:集中供暖戶數6.9萬戶,電暖供暖戶數5.9萬戶,燃煤供暖的戶數71萬戶,傳統土炕供暖約73萬戶。
可見,土炕和煤爐供暖仍是當前我市村莊供暖的主要方式。其實,這也與當前我市村民主要居住在平房有關。調查顯示,現在全市平房共有147萬戶,樓房共有11萬戶。
傳統土炕和煤爐供暖費用怎樣?統計顯示,全市農村戶均居住面積為73.9平方米,戶均年取暖費為1209元。由此推斷,取暖費用單價為16元/平方米,低于我市城市住宅供暖23元/平方米的費用。
與村莊分散、土炕供暖的方式不同,我市新型農村社區集體供暖的比例正在加大。全市共有農村新型社區186個,總戶數為109855戶,集體供暖戶達65239戶,約占60%。多層58008戶,低層47830戶,戶均面積為83平方米,戶均年取暖費用2230元。取暖費用單價為26元/平方米,高于城市住宅供暖費用。
農村集中供暖率較低,供暖質量不高,這是我市農村供暖的現狀,也是我國整個北方地區農村供暖的現實。由于地理位置、地形限制等原因,農村居民以燃煤、傳統土炕等分散供暖方式為主,我市集中供暖的比例不到5%。柴薪、燃煤雖然經濟性比較高,農戶使用相對方便,但是使用過程中,熱量損失比較大,對環境空氣有一定的污染。
改造瓶頸在哪兒 農房節能系數難達標
當前,隨著城鄉統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縱深推進,改變農村供暖現狀成為必然。但近年來的改造之路漫漫,難在哪里?
農房“跑風漏氣”、建筑節能水平低,是影響供暖改造的重要客觀因素。我市砌筑農村住房使用的磚體及門窗、屋頂等部位均難以達到建筑節能標準,據粗略估算,農村建筑節能系數達不到30%。相比城市住房,差別還較大。從2007年以來我市就嚴格執行公建工程50%、住宅工程65%的節能標準。城市建筑,保溫層,中空玻璃、斷橋鋁合金窗等保溫設備在新建住房中已全部得到應用。
農村供暖改造的基礎比較薄弱,也是一大瓶頸。由于煙臺農村村型普遍不大,村莊周邊缺少集中供暖需要的熱源,大部分農戶習慣了傳統的采暖方式,在原有居住狀態下推行集中供暖難度較大。
其次,農村適用供暖技術缺乏。現有的新型采暖方式大部分以集中居住或單體別墅為設計對象,在普通農村示范性差、應用推廣力度不夠,投資小、性能好的農村適用供暖技術較少。農村供暖的財政資金投入不足。農村供暖受眾群眾多,供暖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大、回收期長,地方財政資金壓力較大,社會資本投資意愿不高。
多渠道破解 先節能改造再因地供暖
今年冬天在煙臺部分縣市、鄉鎮,農村社區和村莊或實現了集中供暖、或采用了新型供暖技術,農村供暖正告別傳統的土炕和煤爐,實現清潔供暖。
牟平區水道鎮,投資500多萬元建設了全長2300米的暖氣管網工程,榛子崖村200余戶村民剛搬進黃金社區就實現了集中供暖,熱源來自鎮駐地企業煙臺恒邦冶煉有限公司的工業余熱。
長島縣有條件的鄉鎮及舊村改造項目推廣使用超低溫海水源供暖,冬天供暖,夏天制冷。“長島BOT區域能源供暖模式”被國家列入“十三五”規劃推廣使用。
龍口市部分新型農村社區項目,目前采用鍋爐區域供暖進行供暖。下步,該市擬對居住相對集中且有能力改造的村居,推廣鍋爐區域供暖或新技術供暖。
供暖新技術也正逐步走向農村。“我們公司研發的生物質中央采暖爐,目前已在農村得到大面積應用,反響較好。”尚美麗家新能源(煙臺)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裕江說。同傳統的化石能源供暖相比,生物質中央采暖爐只燒生物質顆粒,零碳排放,供暖效果好。
就如何更好地開展農村集中供暖改造,《煙臺市農村供暖工作調研報告》也給出建議,必須在對農村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的基礎上,加大農村新型社區集中供暖建設力度。通過環保鍋爐、地源熱泵等方式,在新建農村新型社區配套集中供暖設施,實現集中供暖、清潔用暖。提高普通村莊供暖質量。引導農村通過碳晶板、電暖等方式,提高用暖質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污染。鼓勵由供暖產品廠家牽頭,通過申請農發行貸款等多種形式,實施整村改造,提升群眾用暖質量。
加快農村公共服務設施供暖改造步伐,通過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接入集中供熱管網、建設獨立供暖設施等方式,提高學校、養老院、鄉村辦公場所等公共建筑的供暖覆蓋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來源:中國山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