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南熱力集團“暖萬家”志愿者服務隊進社區服務居民。

為了保障居民用暖,濟南熱力人例行巡檢供暖設備。
齊魯晚報訊(記者 張曉燕 于悅 實習生 姜萍)在過去的這個供暖季里,濟南熱力集團為守護“泉城藍”,滿足用戶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續探索安全智慧供熱模式,踐行低碳環保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精心培育“暖萬家”服務品牌……濟南熱力人一步一個腳印把供熱事業推向前進。
破除阻力提前完工
讓老城居民過“暖冬”
“盼了很多年,我們小區終于加入集中供暖了!”今年1月20日,家住一建魯班家園小區的高女士,摸著家里暖和的暖氣片高興地說。高女士所在的小區是老舊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多年來小區居民迫切想加入集中供暖,但由于換熱站站址等問題,供熱問題一次次擱淺。
老舊小區冬季供暖問題一直是困擾社區居民的一大難題。記者了解到,正常情況下老舊小區供暖,需小區居民達成集體加入的統一意見,不少小區因居民意見不統一就“卡殼”。同時,因涉及居民意見協調管網路由特別是換熱站選址等問題,老舊小區供暖問題一直是個“硬骨頭”。
像一建魯班家園小區,針對居民意見不統一的問題,濟南熱力集團先把熱源引過去,再想辦法協調,最短時間內解決用熱居民的需求。最終,經過大量協調和多方努力,解決了小區供暖問題。
“集中供熱項目是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一項生態工程,是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提升民眾幸福指數的一項民生工程。”濟南熱力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潘世英說,他們一直都在積極推進濟南老城區居民的“集中采暖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也曾遇到老城的管網建設比較復雜、房屋維護結構不好、管網的架設難度大、很多小的巷子胡同、拐角處、房屋宅基地協調難度大等問題,每次施工工作人員都會提前測量布局,合理安排施工,克服老城區施工現場諸多困難,保質保量完成施工。
“這個供暖季我們深入推進‘三供一業’,與30多家企業簽訂了框架協議,對轄區內所有自管站進行摸底調查,全面啟動自管站回收改造,同時克服熱源、換熱站選址和配套水電、管道敷設路由、建筑節能改造等難題,有效解決了魯藝小區、正覺寺小區、柳行小區等約53萬平方米老舊小區供熱問題。”潘世英說。
熱源管網新擴建
供熱規模逐年擴大
“2018年冬天我們家里很暖和。”睿冠能源站為濟鋼片區居民供暖提供了穩定高效的熱源。記者了解到,除了濟鋼片區,這個供暖季濟南熱力集團還實施完成了商河燃氣鍋爐、漿水泉熱源廠4號爐擴建、工業北路中繼泵站等熱源建設,滿足了周邊居民用熱需求。
“目前,集團公司已成為輻射濟南東部、北部,供熱開戶面積達1.2億平方米的大型熱企。”潘世英說,濟南熱力集團承擔著為東部片區供暖的光榮使命,力保千家萬戶溫暖過冬是他們的第一要務。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是擔當作為、狠抓落實,推動山東發展走在前列的“工作落實年”,是濟南大力推進“1+474”工作體系,謀篇“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的重要一年。按照省、市有關部署要求,集團迅速響應部署,在2月22日上午召開工作總結和部署大會,像這樣在供熱期前就開始部署,在供熱行業尚屬首次。“2019年我們再力爭完成清潔取暖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
暖流能夠順利走進千家萬戶,除了安全穩定的熱源之外,作為整個供暖系統的“毛細血管”——管網也十分關鍵。這個采暖季,濟南熱力集團實施熱網改造50多公里,并建設一次供熱管網共計140.8公里,新建工業北路、唐冶、CBD、新東站、濟鋼、雪山等片區及章丘余熱利用項目供熱管網工程,進一步提升了供熱質量,滿足了附近居民的供熱需求。
“集團目前一次主管網1145公里,二次管網2138公里,形成了‘四縱四橫’供熱管網格局,實現了章丘電廠、黃臺電廠、自有調峰熱源‘聯網運行、并網供熱、互為備用’的良好局面。”潘世英表示,2019年,在充分考慮供熱需求的基礎上,保證熱源及管網布局的科學性、合理性、經濟性,有重點、分步驟地推進熱源及管網的規劃、設計、建設工作,加快全面完成唐冶熱源廠2×116MW高溫熱水鍋爐項目、實施蓮花山熱源廠3、4號鍋爐系統改造、實施供熱配套管網工程、實施濟南中央商務區區域能源工程、做好隧道路施工項目、實施技改、供熱管網及換熱站改造等工作。
為保衛“泉城藍”
貢獻濟南熱力力量
“睿冠能源站9套供熱系統和1套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不僅實現了濟鋼片區的清潔供熱,為多能互補在集中供熱系統的應用打造了一個試驗平臺。”潘世英介紹說,2018年集團積極探索多種能源供熱方式,開展了空氣源、污水源、中深層地熱、余熱利用等清潔取暖項目,其中余熱利用技術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以電廠余熱為主清潔供熱目前利用率達到75%,集團成為濟南市余熱利用最大的供熱企業。“2018年冬采暖季開戶面積中,其中工業余熱與新能源供熱面積占總面積比例達到85.3%,較去年同期增加4%,實現清潔取暖100%。”
“除了探索新能源等綠色能源技術,我們還按照超低排放要求對全部鍋爐配置高效脫硝設備、濕法脫硫及布袋、濕電除塵器等國內較為先進的廢氣污染物治理設備,將排放降至最低,目前所有運行鍋爐均已達到超低排放標準。”潘世英表示,2019年集團將繼續按照“先集中、后分散”的清潔能源替代順序,在市政管網可覆蓋、可延伸的地區,優先加入集中供熱,其他地區按照先地熱,再電代煤,再氣代煤(宜氣則氣,宜電則電),采用多種新能源供熱方式互補的供熱方式開展清潔取暖工作。其中依托睿冠能源站,試點建成全國首個多能供熱示范基地;加快收集地巖熱、電蓄熱、空氣源等9種新能源技術參數,推進新能源供熱技術運用的科學發展。在商河、濟陽、章丘推動清潔供暖向農村覆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