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日益重視對工業遺存價值的發現和再利用。2019年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就有包括鞍山鋼鐵廠早期建筑在內的多處工業遺產。
北京冬奧會上吸引全球目光的首鋼滑雪大跳臺,也以高聳的大煙囪和冷卻塔為背景,獨特的工業風貌成為文旅體產業融合方面一條越來越受關注的“風景線”。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從熱電廠改造而來的奉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奉博”)捧回全國博物館展覽領域的最高級別獎項。有專家評價,奉博獲此獎項,是工業遺產改造的一次勝利。
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即將到來之際,記者再次走進奉博,在館長王瑋的帶領下,近距離了解了熱電廠“變身”博物館的諸多細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圖片
改造前后對比
改造的第一件事是“撿垃圾”
奉化博物館位于奉化城市文化中心,從寧波火車站南廣場坐公交約40分鐘可抵達。除了博物館,城市文化中心還包括奉化文化館、圖書館和新華書店等。其余建筑皆屬新建,唯有博物館,主要利用了熱電廠留下來的老建筑。
“這里以前是堆煤場,熱電廠需要的大量煤塊,就堆放在這里。為免受潮,這個地方還自帶頂棚。”王瑋介紹,改造后這里保留了原有的梁架、柱子、頂棚,安置了可供游客休憩的大階梯,市民可以在棚下乘涼。
至于場地中最顯眼的輸煤帶,“我們原來想做成電梯,把游客像運煤炭一樣運到最高層,形成一種特別的體驗。后來考慮到安全因素和展線設計,還是做成了樓梯,大家參觀完博物館,可以沿階梯走下來……”
還有冷卻塔和冷卻池,當年冒著黑煙、排著污水的地方而今潔凈如新。
“奉博的選址和改造思路,受決策者影響很大。”王瑋說,曾經位于奉化黃金區域的熱電廠就如一塊城市傷疤。“2015年,區委區政府決定在最好的地塊建設民生工程,把最美的風景讓市民共享,這一決策今天看來仍然很有勇氣和先見之明。”
王瑋記得,當年到廢棄廠址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事們一起“撿垃圾”,撿拾丟棄的工資單、獎金簿、各類提示安全生產的標牌、門牌。“我們覺得這些東西以后一定有用,因為它們是屬于熱電廠的記憶。”
果然,博物館改造完成后,王瑋邀請熱電廠員工回“家”看看,“他們非常激動,沒想到這些老物件都被保留下來,這些東西也見證了工人們的青春。”

博物館展示的遠古文物。記者 潘苗/攝
在美學和“科學”間取舍,做最有機的設計
在王瑋的辦公室里,她向記者展示了一批珍貴的圖紙。“為有一個高起點,我們當時邀請了中國美院的王澍團隊為我們做改造設計。他們從美學角度提出了很多創意和想法,然而,是考慮美學還是文物安全?這個過程中,雙方產生了很多爭論。”
通透的大車間、28米的層高,是設計師的福音。“美院團隊曾設想在展廳入口做一面巨大的植物墻,沖淡工業廠房的鋼筋水泥感;還想在室內種兩棵直沖屋頂的大樹,營造生態循環空間。再三考慮下,我們放棄了這些設計。”
王瑋說,對博物館來說,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綠植背后就是幾千年前的遠古文物,萬一產生植物漏水等情況,后果不堪設想。”
在成為博物館館長之前,王瑋在奉化文物考古領域工作了30年,對地方文物的類型、存放情況知根知底。她所設想的,是“讓自己看管一輩子的文物,能夠在一個好的空間里得到安全、完美的呈現”。這一思路貫穿了奉博改造的全過程。
“非常幸運,在建設的幾年間,奉化陸續發掘了好幾個重磅的史前遺址,包括下王渡遺址、何家遺址,這些新發現的內容都被有機補充到了展線中。”王瑋說,“特別是下王渡遺址考古現場被‘遷移’保護到展廳內部,考古出土保存較好的土臺、水井、墓葬體遷移至博物館展示,在寧波市尚屬首創。”
奉博獲獎后,前往參觀的市民更多了。“有江北來的,也有北侖、余姚、寧海來的,還有一些區縣要建博物館,預約著來取經。很感謝大家的關注,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見,一起把博物館建設得更好。”王瑋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