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面對寒潮降雪天氣,烏魯木齊各單位各部門提前做好應急預案,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及時清雪除冰,加強交通路況及電力巡查,緊盯群眾所需所盼,全力做好能源保供和供暖保供。
“人工+機器人”雙巡檢
保障電力可靠供應
12月17日,在220千伏三宮變電站內,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三宮變電運維班運維人員張運紅和同事正在巡視變電站。
走進變電站設備區,設備和導線發出有節奏的電流聲。張運紅和同事一邊清理三箱的積雪覆冰,一邊對主變、斷路器、刀閘隔離開關等設備進行重點特巡,并檢查三箱密封及加熱、斷路器伴熱帶等防凍措施。
“發現隱患,我們要做詳細記錄。”在主控室,張運紅通過變電站監測系統查看和分析站內一、二次設備數據,同事在一旁認真記錄。隨后,兩人一同檢查后臺機、二次保護裝置有無報警信息,是否運行正常等。
“220千伏三宮變電站是烏魯木齊核心樞紐變電站,我們采用‘設備特巡+精準消缺’的方式,多措并舉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張運紅說。
在運維人員對變電站進行特巡時,在220千伏三宮變電站110千伏電力地下管廊內,一臺白色機器人正沿著管廊上方的軌道行進,為線路進行測溫,兩只“眼睛”記錄著周圍的環境和設備運行變化。
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輸電運檢班工作人員哈斯特爾·哈哈爾曼說,這條管廊全長1.4公里,敷設有7回110千伏高壓電力線路,主要為烏魯木齊主城區供電。
“機器人的兩只‘眼睛’,一只用來測溫,一只用來拍照。它的身上有氣體、溫濕度外部傳感器,通過管廊內無線信號為后方處理系統提供原始數據。”哈斯特爾·哈哈爾曼說,工作人員在電腦端可以查看巡檢數據和畫面。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為提升烏魯木齊電網數字化、智能化、精益化水平,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積極拓展無人機機巢、無人機巡檢作業車、智能機器人巡檢、電力北斗等智能化巡檢新技術的應用,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由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重要用戶用電信息監測預警系統正式上線運行,該系統將烏魯木齊所有重要電力用戶對應的配電線路全部納入監測,可為政府部門、醫療衛生、交通運輸等重要電力用戶提供多維感知和停電預警服務,相當于電力運行的“智慧大腦”,有了它,重要用戶用電信息可實現“零秒”感知,為烏魯木齊迎峰度冬期間配電網應急處置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進一步提升供電可靠性。
暢通鐵路運輸通道
做好電煤運輸疏解運能壓力
12月17日,走進烏西站CIPS調度指揮大廳,三排液晶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線條展示出烏西樞紐的運輸繁忙,二場車站值班員石鎮南不時查看階段計劃,排布列車徑路,與機車乘務員、調車長和鄰站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聯系。
“7道25064次進站,準備技檢作業。”一列從準東開往圖木舒克的煤炭列車即將到達烏西站,石鎮南提前做好接車作業準備。
寒潮降溫天氣,為保障居民供暖、用電需求,全力做好電煤運輸尤為重要。作為新疆最大的編組站,烏西站更加忙碌,做好煤炭列車的開行組織,也是石鎮南的工作重點。
“這些車從頭屯河站一出來,我們就要提前聯系機車走向和各部門的作業,保證列車進站之后能快速完成技檢作業和機車換班,讓列車更快地開出去。”石鎮南說。
目前,烏西站日均接發列車各190余列,平均不到四分鐘就有一列列車進出,而準東生產的煤炭必須經過烏準線和烏西樞紐發往南北疆,烏西站運輸組織暢通與否關系到這些煤炭能否順暢到達目的地。
“如何在不影響其他客貨列車運輸組織效率的前提下,將煤炭列車快速發往目的地是我們需要解決的難點。”該站運轉車間副主任何偉說。
為保障烏西樞紐暢通,烏西站加強與調度所溝通協調,按照時段動態優化調整日班計劃,及時掌握烏準線車流徑路安排,充分發揮烏西烏北上聯線作用。“說簡單一點,就是讓去北疆的煤炭列車繞開烏西站,從烏北站經頭屯河站再到三坪站,疏解運能壓力。”何偉說。
烏西站、烏北站和頭屯河站的地理位置形同三角形,每兩個站之間都有線路連接。何偉介紹,在客車密集時間段,車站值班員會組織列車經烏西烏北下聯線通過,從而緩解蘭新線客貨爭能現象,減少車站東、西端咽喉占用。用好三坪至頭屯河聯絡線能很好地提升運輸組織效率,將烏準地區的煤炭快速運出去。
打通了烏西樞紐運輸堵點,烏準煤炭運輸也愈加通暢,12月以來,通過烏西樞紐的煤炭列車日均達65列,為南北疆冬季電煤運輸提供了運力保障。
清潔能源采暖
村民溫暖過冬
城鎮供暖關系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連日來,市區兩級供熱管理部門對規模以上的供熱企業集中檢查,供熱企業供熱管網及運行設備已全部滿負荷運行,盡最大努力保證平穩有序供暖。
在達坂城區達坂城鎮八家戶村,“煤改電”后的第一個冬天,村民們感到家里更溫暖更干凈了。
“一按開關,家里就暖了”“手機遠程遙控即可供暖”“電采暖比燒煤要暖”……在八家戶村,“煤改電”讓村民告別燒煤的“火爐時代”,讓農村冬季供暖更清潔化、智能化和現代化。
12月17日,走進八家戶村村民丁濤家中,一股暖流撲面而來,暖氣片燙手,屋里干凈亮堂,特別舒適溫暖。丁濤說,以往每個屋子里有一個土爐子、一撮煤,每天早晨燒爐子時,總免不了一陣兒煙熏火燎。如今,僅用一臺電鍋爐便能將熱量傳送到每個暖氣片,讓家里溫暖如春。
“院里干凈了、過冬的煩惱也少了,家里隨時都暖暖的。”丁濤說。
今年,達坂城鎮對288戶居民實施“煤改電”清潔能源項目改造,替代2000余噸燃煤取暖。
“這些電鍋爐用的電,都是達坂城的‘綠電’。”達坂城鎮副鎮長楊波說。
今年7月,達坂城區實現了全“綠電”供應,隨著清潔能源相繼轉化為清潔電力,達坂城區的村民也用上了清潔電能。
“現在達坂城鎮用清潔電能取暖的村民越來越多,鄉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村民再不用為冬季儲煤發愁。在可靠電力的保障下,我們對加大清潔取暖使用的推廣力度更有信心了。”楊波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