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低碳是高品質生活的時代潮流。聚焦培育新質生產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濟南熱力集團以“項目深化年”為總牽引,“項”新而行,以質取勝,探索供熱技術革新,全面開展大溫差機組改造,并將其作為提升高質量發展“含新量”“含綠量”的重要舉措,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隨著石熱入濟項目建成投運、聊熱入濟項目加快推進,我市長輸供熱管道“脈絡”布局日漸完善,為大溫差機組改造提供了條件。大溫差改造項目通過在集中能源站、換熱站等位置增加吸收式熱泵機組,利用長輸供熱管道高溫水作為驅動,降低長輸管道回水溫度,有效拉大供回水溫差,在管徑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供熱管網的輸送能力,盡可能多地消納大型電廠發電余熱,從而替代城區現有燃煤熱源,實現清潔高效供熱。

7月28日上午,嘉盛苑換熱站內,施工人員正在忙著開展設備機組安裝工作。記者了解到,大溫差機組改造項目需要完成機組“進站”安裝、管路連接、電氣設備安裝以及打壓調試,其中最難的要數機組“進站”環節。濟南熱力集團和勇分公司生產技術處副主任黃梓銘介紹說:“即便是小一點的大溫差機組,設備長2.5米、寬1.5米、高2.5米,重量也在10噸以上。由于項目都是在既有換熱站作業,我們要想辦法通過狹窄的運輸通道,把這些又大又沉的設備‘塞進去’。”
自5月27日第一臺大溫差機組“到站”開工以來,和勇分公司55個大溫差機組改造項目的機組設備全部采購就位,其中20余個項目已經率先完成改造施工。這其中,有的通過拆除換熱站門窗,將新機組運進了站;有的不具備拆除條件,便對接廠家定制2臺小型設備,解決了1臺大型設備無法進入的難題……
“我們晚上加班卸貨、白天加緊施工,就是為了趕在8月底前完成全部機組改造,確保后續各項供暖準備工作能夠正常開展。”黃梓銘說,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地下的濟濼名都換熱站,由于通道狹窄,僅夠設備勉強通過,作業時便特別引入了重物移運器,一點一點遙控著將機組運進站內,光“進站”環節就耗費了2天時間。
發展新質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目前,濟南熱力集團大溫差機組改造工程正在加速推進,將于今冬采暖季投入運行,助力能源供熱服務持續提質增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生產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采用大溫差機組供熱后,供回水溫差將從50℃提升至80℃。在原有管網不變的情況下,設計供熱能力最高可以提升50%,也就意味著可以增加供熱面積50%,更好地為今冬采暖季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