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為呼和浩特市“一號工程”的溫暖工程從熱源、熱網、熱力站、熱用戶等62個全流程改造項目入手,解決供熱系統存在多年的各類供熱頑疾。截至9月30日,各項工程已全部完工。
熱源充足,可滿足供熱需求
今年年初,市住建局聘請專業機構,全面開展供熱系統體檢,對供熱一次管網、二次管網、換熱站、“大串聯”小區進行詳細摸排和體檢評估,重點論證群眾供熱投訴多、供熱問題突出的居民小區解決方案,共評定“特別嚴重風險”等級一次管網165公里、二次管網998個小區、換熱站210個,“嚴重風險”等級一次管網44公里、二次管網335個小區、換熱站70個,將其全部改造到位。
針對熱源不足問題,對大唐托電、金山熱電廠兩大長輸熱源進行“挖潛擴能”,共新增熱電聯產供熱能力3800萬平方米,其中大唐托電完成2臺發電機組改造,新增供熱能力3300萬平方米;金山熱電廠長輸管網接入城區西環網,新增供熱能力500萬平方米,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區熱電聯產供熱能力達到1.44億平方米,徹底解決了熱源不足問題。
“去年因為熱源不足,地礦金地小區個別居民家中溫度沒有達標。今年大唐托電長輸熱源進來后,小區整體的供熱質量將得到提升。”城發供熱公司辛家營分公司運營一所所長郭云說。
“今年供熱季,我們預計供熱面積為3400萬平方米,目前的供熱能力達到4600多萬平方米,完全能夠滿足現有供熱區域內的供熱需求。”內蒙古能源集團金山熱電公司總工程師袁海旭說。
中心城區全部實現清潔供熱
“今年供熱初、末期,我們不再使用燃煤鍋爐,將全部使用電廠的清潔熱源。除非在極寒天氣電廠熱源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啟動應急備用的燃煤鍋爐。”城發供熱公司橋靠分公司副經理王瑞介紹,這不僅能夠大量降低能耗,空氣質量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市住建局公用科科長鄔磊介紹,今冬,呼和浩特市區31臺燃煤鍋爐將全部淘汰,替代為熱電聯產的清潔熱源。據測算,每年將減少燃煤消耗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70.2萬噸、二氧化硫347噸。中心城區清潔取暖率達到100%。已替代的燃煤和燃氣鍋爐全部作為應急調峰熱源備用,調峰能力達到6500萬平方米。
實現城區“一網多源”供熱格局
隨著溫暖工程的實施,今年,呼和浩特建設完成17.6公里的東環供熱網,實現了城區供熱主管網由“C”型升級為“O”型。金山熱電廠、京能熱電廠、呼和浩特熱電廠、金橋熱電廠以及大唐托電長輸供熱與環網進行了互聯互通,實現了城區“一網多源”供熱格局。
“隨著‘一網多源’供熱格局的形成,今后如果某個熱源出現問題,其他熱源就能及時補充上來,不影響正常供熱。”市燃熱集團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工作人員苗永青介紹。
另外,呼和浩特新建了209公里一次供熱管網工程,老舊一次管網存在多年的供熱問題和隱患全部“清零”,解決了加壓爆管的問題。同時,呼和浩特改造完成了1333個居民小區末端循環系統及涉及庭院的二次供熱管網2265公里、換熱站280個,對“大串聯”小區通過增加熱源、改造管網、安裝自動排氣閥等綜合性措施提升供熱質量,有效解決末端循環“跑冒滴漏”問題。
最大限度減小施工影響
敷設地下供熱管網勢必要破路施工,或多或少影響了市民出行。呼和浩特在溫暖工程施工中“多網統籌、區域協同”,科學合理確定先后順序,統籌推進暖、水、電、氣改造工作,最大限度減小施工影響,避免反復開挖。同步完成了229個老舊小區改造、87.7公里“帶病運行”老舊燃氣管網改造和28公里中水管網建設任務,解決了502個小區“吃水難”問題,施工過程中一體化解決了750個小區“暖污同溝”問題、180個小區“水暖同溝”問題。
智慧供熱實現有效監管
“我家安裝的室溫采集器顯示的室內溫度是23度,這個溫度不冷不熱很舒服。”賽罕區華淵春曉小區居民杜康說。
鄔磊介紹,剛剛上線運行的呼和浩特智慧供熱管理服務平臺,實時監測進回水溫度、管網壓力和流量等運行數據,實時掌控“哪里不熱”“哪里漏水”,精準開展投訴辦理、應急搶修等工作,全市供熱系統實現“智慧調度、實時監測”。
鄔磊表示:今后,呼和浩特在鞏固溫暖工程成果的基礎上,將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服務體系作用,實行“1小時接訴即辦”機制,進一步提升供熱服務質量。還將充分發揮供熱監督考核作用,對供熱企業實行“進回水溫度”巡查制度,進一步強化供熱行業管理。對擅自降低供熱溫度、無法保證供熱質量的供熱企業,依法依規進行嚴厲處罰,并減少供熱面積,直至清退出供熱市場。另外,將進一步優化供熱發展規劃。科學布局熱電聯產熱源,充分釋放熱電聯產供熱能力,到“十五五”末期,實現熱電聯產供熱“全覆蓋”。有序完善城市供熱管網,在“O”型環網的基礎上織密中心城區供熱管網,繼續推進供熱管網互聯互通,實現全市熱源的“統一調配、互為保障”,切實提升供熱整體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