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消息 近兩年,私下安裝管道泵成了越來越多居民解決自家暖氣不熱的“對策”。
管道泵,又稱循環泵、回水泵,將其安裝在供暖設施上,泵一啟動,就能提高室溫。
此舉令供暖企業非常煩惱,因為管道泵破壞了原有供熱系統的平衡,雖然安裝者家中的室溫提高了,但鄰家的溫度卻降了下來。于是,供暖部門明令嚴禁安裝管道泵等私改供暖設施的做法。
但居民大多對此不買賬,認為安裝管道泵實屬無奈之舉,問題的深層原因在于供暖質量不達標。
面對一個小小的管道泵,供熱和用熱雙方各執一詞。而由此引發的供暖話題更是接二連三。
眼下,嚴冬步步逼近,最大的民生問題莫過于供暖。供暖企業切實盡職盡責,把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居民合理合法用熱,這些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能不能重視和解決這些問題,才是關鍵和核心。供暖亦然。
一則“通告”引起爭議
今年11月底,沈陽市于洪區一處新建住宅小區貼出了一張“通告”:根據沈陽市供暖文件有關規定和供暖技術要求,嚴禁業主對供暖設施進行改動、嚴禁業主私改安裝地熱、嚴禁業主安裝管道泵、嚴禁業主放暖氣用水。
“通告”提示,以上行為破壞供熱系統平衡,影響大部分居民和樓上樓下鄰居暖氣不熱,對供熱系統造成很大的阻力;由于有的業主私放暖氣用水,該供暖公司每天必須額外補進400噸涼水,對整個住宅小區的供暖造成影響。
一位供暖公司員工分析說,一些住戶家里的采暖效果不好,就在自家安裝了管道泵。在由一根供暖管道貫通的縱向樓層中,如果有一戶安了泵,整個單元的住戶供暖都會受到影響。因為用戶家里的供暖系統是經過嚴格的設計施工安裝的,私自改裝會破壞供熱系統的整體結構,還可能造成供熱的水力失調,影響整個供熱系統的穩定和正常運行。一旦出現暖氣管不嚴密和跑冒滴漏等現象,還可能使供熱設備受到破壞。
顯然,對于安裝管道泵等行為,貼出“通告”的這家供暖企業很煩惱。
但是,當記者采訪一些安裝管道泵的居民時,他們的心情也不好。市民朱先生說:“要不是暖氣不熱,誰愿意自找麻煩安裝管道泵?況且,管道泵一工作動靜不小,也鬧心呀。”
朱先生接下來給記者講述了安裝管道泵的前前后后:入冬以來,他發現自家屋里溫度偏低,但也沒有辦法。一天,他去住在同一小區的同事家做客,發現同事家的室溫比自己家高出好幾攝氏度。最后,他找到了原因,原來同事家安了管道泵,暖氣管道內水的循環加快,自然室內就升溫了。
由于暖氣不熱,朱先生選擇了“違反有關規定”的方式。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供暖公司供熱質量達不到要求。他說:“我繳納了采暖費,就應該享受到供暖合同中保證的供熱溫度;可現在既然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我只好自己想辦法。”
市民張女士則反映說,前一陣她家的供暖效果一直很好。但幾天前,室溫從原來的18℃降到了14℃。后經供暖公司多方查找原因才發現,原來是樓下居民私自安裝的管道泵在作怪。這戶居民為提高室內溫度,在供暖設施上安裝了一個管道泵,只要管道泵一啟動,周圍鄰居家的暖氣就受影響,室內溫度立刻降下來。開始只有一兩家安裝管道泵,后來很多居民不甘心自家的暖氣無故受到“有泵族”的影響,也效仿在家中安裝這種泵。
面對一個小小的管道泵,供暖企業和熱用戶各執一詞,但雙方顯然都發愁,前者擔心的是全體熱用戶的供暖,后者的煩惱來自于自己家的暖氣不熱。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每年冬季供暖期,有關供暖質量的好壞成為焦點問題之一,管道泵其實就是這一問題的直觀反映。
根據沈陽市有關部門提供的情況,市民反映的供暖問題主要集中在暖氣不熱、室溫不高,供暖企業維修人員服務不及時、不到位,有時即使發現問題的癥結也不能妥善予以解決。他們認為:安裝管道泵等行為,究其原因,是供暖質量差所致,屬無奈之舉。其實,用戶繳納采暖費后,就應該得到相應的供暖服務,而且這種服務絕對不可打折扣。
而供暖企業一方對此也有自己的見地,他們認為:很多時候,人們以為供暖質量完全取決于供暖企業,實則不然,供暖效果與用暖行為息息相關。譬如:有的居民家安裝管道泵,其他“守規則”的居民就會無辜受凍了。所以說,用戶同樣有責任配合供暖企業搞好供暖。
隨著供暖逐漸向市場化方向轉變,人們已經開始接受“熱也是一種商品”的觀念,用戶的維權意識也有所增強。那么,在使用“熱”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怎樣才能合理解決呢?供用雙方莫衷一是。
管網上,管道泵在增多
據了解,管道泵又被叫做循環泵、回水泵,大約有罐頭瓶大小,將其安裝在供暖設施上,目的是為了加快水的循環,而不是加壓。每次讓管道泵轉動10分鐘左右,就能將涼水“轉”走,從而提高采暖效果。
采訪中,記者到過大大小小7家建材商店,都看到有管道泵出售,其價格一二百元不等。一家建材商店的店員告訴記者,現在時值寒冬,買管道泵回家安的人還真不少。看到記者猶豫,這位店員說:“別人家都安了,你家不安不吃虧嗎?等著挨凍啊?”記者問 “私自安裝管道泵,供暖部門能否允許”時,店員表示:“那么多人都買了,沒見誰來退過貨。”在走訪中,記者看到有一些購買者到建材商店指名要買管道泵。一男子在討價還價時還抱怨:“要不是鄰居安了這玩意兒,我才不買呢。”
沈陽惠天熱電股份有限公司供暖稽查大隊隊長王明璋在執法檢查中有個明顯的感覺:曾長期困擾供暖企業的老大難問題,即用戶惡意拖欠采暖費的情況在逐漸減少;而此消彼長,安裝管道泵、私改安裝地熱、安裝閥門放暖氣用水等私改供暖設施情況卻逐年增加,成為難以扼制的棘手難題。
啟明新村住宅小區位于沈陽市鐵西區南十一路,前不久,該小區有居民反映居室暖氣不熱,供暖公司巡查供暖管線發現,原因在于有居民擅自改動供暖設施,私裝地熱和管道泵,導致供熱平衡嚴重失調,使該單元居民家中采暖效果受到極大影響。王明璋所在的供暖稽查大隊在進一步檢查中,發現這個住宅小區有40戶居民私改安裝地熱,有的單元樓上樓下、相鄰住戶均私改安裝地熱,彼此影響造成暖氣不熱。
為此,供暖稽查大隊會同沈陽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鐵西分局下發了《關于對用熱違章戶限期整改的緊急通知》,依據《沈陽市城市供暖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要求違章用戶在半個月的期限內自行恢復原供熱系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份《緊急通知》在啟明新村住宅小區似乎并沒有產生震懾作用,違章用戶大多對此置之不理。有居民強調,因擔心采暖效果不好才私改安裝地熱,如果供暖公司能夠確保供暖質量,自己也就不會多此一舉了。可實際情況是,即使供暖公司做了承諾,但用戶卻沒有能夠制約其履行承諾的可操作性辦法,一旦供暖公司的承諾成了 “空頭支票”,用戶也只能徒喚奈何。正因為如此,一些居民才著手從自家想辦法,譬如私改安裝地熱。
這樣的原因導致在用戶和供暖公司之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居民擔心家里采暖效果不好就私改安裝地熱;私改安裝地熱后破壞供熱平衡,導致樓上樓下鄰居暖氣不熱;于是,樓上樓下鄰居也私改安裝地熱;私改供暖設施的做法泛濫,供熱系統嚴重失衡,結果是,即使家里安裝了地熱,但采暖效果仍然不好。
王明璋說,對于違章用戶的處理也很棘手,按照現有法規只能對其采取教育方式,責令其自行恢復原供熱系統,對拒不執行的,也只能由執法部門依法強行恢復,但這一過程的操作執行很難。
近期,該供暖稽查大隊在巡查中先后發現30多戶私改安裝地熱、安裝管道泵的用戶,還發現3戶在室內管路上私安閥門放暖氣用水的用戶。種種情況表明,私改供暖設施情況屢禁不止,且讓供暖公司對此頗有幾分手足無措。
殃及樓上樓下
近兩年,在新建住宅小區,居民私改地熱、安裝管道泵的情況很多,頗有流行之勢。遼寧省城鎮供熱協會秘書長于洪說,居民這樣做,看似只是自家的事兒,實際上卻是吸走熱量,殃及樓上樓下。
據了解,住宅的供熱系統是經過規劃設計的,按規定要在整個采暖區域內達到供熱平衡。就是說,多大的采暖面積需多少熱量,都有規范和要求。作為安裝地熱的配套設施,一般都要安裝管道泵,如果原來沒有采用地熱方式,居民自行將其改造為地熱,這就勢必破壞原有的供熱平衡,造成局部熱、局部不熱。局部熱,是指自家在安裝地熱后,管道泵帶動自家管路熱循環加快,室溫增高;局部不熱,是指樓上樓下鄰居的管網由此被“搶水”,隨之室溫下降。
于洪說,居民私改地熱,一般有兩個目的,除了求美,更主要的是求熱。殊不知,這樣做雖熱了自家,卻侵害了樓上樓下鄰居的利益,以致引發鄰里矛盾。
有關供暖技術部門的監測情況表明,私改安裝地熱的住戶前兩三年由于管路新的緣故,采暖效果都比較好;而兩三年后由于水質中積垢的沉淀易于造成管路的堵塞,管路中熱水的流速減慢,這使采暖效果能達到最初安裝時的一半已經不錯了;這之后,采暖效果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管路積垢不斷增多的原因將越來越差。
于洪分析認為,眼下新建住宅小區居民私改安裝地熱的情況較多,既有一些人盲目從眾的心理作祟,也有人是被逼上梁山的緣故,這些人擔心鄰居私改安裝地熱“搶水”,索性自家也隨之照改。這樣做的結果是,私改地熱的人家多了,彼此都在“搶水”,使整個系統供熱平衡不復存在,導致家家私改安裝地熱,家家室溫不高。
在于洪看來,居民放暖氣用水的行為比私改安裝地熱的問題性質更為惡劣,因為這不僅影響周圍人家的供暖,還影響整個管網系統的安全運行。為防范居民放暖氣用水,供暖公司不得已往管路內的熱水中加顏色、加氣味。
僅從供暖技術角度而言,于洪強調指出私改安裝地熱、放暖氣用水等行為損人利己,這些用戶應“改邪歸正”。
供熱企業:多種因素影響供熱質量
“導致暖氣不熱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人為因素,也有客觀原因。”由表及里,沈陽熱電廠供熱分公司經理宋德章解釋說。
據宋德章介紹,一些人為因素會導致暖氣不熱或供暖溫度不達標。譬如:有些居民覺得自家暖氣不太熱,而安裝管道泵后,該居民家的水循環速度增快,導致該樓供暖管道的回水壓力增大,而進水能力減小,在這種情況下,同單元居民中,安裝管道泵的居民家暖氣熱了,而其他居民家暖氣卻涼了。不少住戶為了美化居室環境,在裝修時對室內的暖氣管線進行改造,私改暖氣管線,影響供熱系統的平衡,導致居室采暖效果不理想。還有些住戶私用暖氣中的熱水,造成供熱系統內的熱水大量流失,進而影響采暖效果。
“管路設計不合理也影響供暖質量。”宋德章說,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些老舊住宅小區原來的供暖管路設計不合理、運行當中走向不合理、管網老化,維護起來難度大,熱損耗多,居民家中自然達不到設計的溫度;此外,一些開發商為了節省建設開發成本,不按照有關規定和規范,不使用專門的供暖設備,最終讓入住的居民感受不到應有的“熱度”。他舉例說,他們的服務區域內就有一個住宅小區,開發商安裝使用的不是暖氣專用彎頭,不用合乎規范的“無縫管”而是使用“有縫管”,在居民入戶前就留下了隱患。結果,這個小區居民都入住三年了,至今仍有部分居民家中暖氣還是不熱;供暖企業還在解決開發商遺留的問題:改造不合理的供暖管路,更換不合格的供暖設備。
沈陽熱電廠華發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鞠云忠告訴記者,從供暖企業的角度講,當然希望供暖區域內所有的住戶都能暖意融融;對企業來說,有時候因為設備長時間運行,需要檢修排除設備的故障,這會影響供暖,但由此引起的問題會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有時候因為一些設備,譬如閥門老化、銹死,幾乎處于關死狀態,這就必須停網,更新設備,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供暖。
市民呼聲:熱售后服務需保質
管道泵現象的滋生泛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供暖市場化后,供暖企業熱售后服務尚不保質的問題實質。
在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市民發出這樣的聲音:“供暖走向市場化,誰用熱、誰繳費天經地義,但是供暖市場化后,供暖企業的售后服務是不是也應該跟上市場化的腳步?”家住沈陽市皇姑區的葛先生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我家的暖氣總不是很熱,而鄰居家卻熱得需要打開窗戶放風。后來我才從供暖公司知道,問題的解決很簡單:檢查暖氣進、出水閥門是否開通;逆時針開啟防風閥,風放盡后擰緊。現在,我家是暖和了,但為什么供暖企業不在供暖期一開始就明確告訴我這些很簡單的處理措施呢?”
對于熱售后服務問題,沈陽市一家大型供暖企業的負責人說:“確實,在供暖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供暖企業的服務也需要逐漸走向規范化。”他坦言,現在一些用戶家中暖氣達不到規定的最低溫度,或者出現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有供暖企業服務方面的原因,企業確實需要培育服務意識。
這位負責人進一步分析,從供暖企業的角度而言,服務質量跟不上去有很多原因,除了企業員工服務態度不好、服務意識不強外,一些企業員工專業素質差、技術水平不夠,也造成了設備檢修不及時、排除故障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供熱質量。但他認為,后者只是暫時現象。
業內人士提出,在推行供暖市場化的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更細化的規定對供暖企業進行管理,以保證供暖市場化后,供暖企業的售后服務也能與之同步。
空房引發供暖難題
房屋空置率高,入住率低,但是又不能因此侵害極少數交納采暖費居民的利益。沈陽熱電廠華發熱力有限公司就遇上了這樣一件鬧心事。
12月19日,華發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鞠云忠對記者說:今年進入采暖期,他們發現鐵西區一新建住宅小區今年的入住率只有1%,如果正常開栓供暖,根本達不到小區供暖設施的設計要求,“供暖水泵根本沒法轉”。考慮再三,“華發”和入住的居民商量:“今年我們不收你們的采暖費,而且給你們一定的補償,拿出一些費用讓你們自行解決采暖問題。”“華發”的建議并沒有被這些居民接受:“按照供暖合同,我們繳納了采暖費,就要求供熱。”最后,經過多方協調,小區的供暖問題得到了解決,暖氣開栓率達到了30%。華發熱力有限公司和住宅小區的開發商共同承擔了熱費虧空。
“雖然那個小區居民的采暖問題得以解決,但是這只能解決這一個采暖期的問題,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怎么辦?”這讓“華發”很頭疼。此外,新小區入住率不高,收費低,而由空置房屋帶來的熱量損耗卻相當驚人。
“好多新建小區房屋入住率低,冬季不居住的空置房是否該交采暖費?這是目前我們遇到的一個新問題。”鞠云忠告訴記者,在“華發”的供暖范圍內,很大一部分住宅小區頭年的入住率不超過50%。
據了解,按照現有法律規定,用戶只有在用熱的情況下才繳費。那么,問題怎么解決呢?有關人士認為,開發商既然建起小區,就應該考慮到房屋空置率較高的風險,并且承擔由此帶來的額外成本。對此說法,反對者不在少數,他們認為,既然房屋已經出手,因為不入住造成的供熱損失等問題應該由業主承擔。理由很簡單:空置房也會吸收一部分鄰近房屋的熱量,而這些熱量對于保證室內管網不被凍壞也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對空置房收取一定的“熱費”。
鞠云忠認為,針對房屋高空置率帶來的供暖難題,政府和有關部門有必要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出臺規定加以規范。他認為,房屋入住率低,由此引發的供暖問題與這幾年房地產投資熱、很多人買房子是出于投資目的有關。
“熱計量”能否成良方?
眼下,安裝管道泵等私改供暖設施的做法林林總總,屢禁不止,已成頑疾。治愈這一頑疾,良方在哪里?
目前,我國各地多采用的是按照房屋的建筑面積收取采暖費的方式。有關人士認為,雖然“熱”已經成為商品,但這種計費方式卻與供暖市場化并不同步:收費多少和供暖質量好壞沒有直接聯系,而居民用熱量的多少不受經濟利益的約束,室溫低了投訴,室溫高了開窗,造成很大浪費。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記者采訪后得到的答案是,推行“熱計量”機制已成為未來我國深化供熱體制改革的關鍵點。
據了解,2006年建設部提出,在改革供熱收費制度后,要全面淘汰按面積計量的收費制度,推進按用熱量計量的收費制度。按用熱量計量,就是要把供暖設施的串聯方式改為并聯方式,做到每家有一個供暖的閘門,實現分戶供暖。另外,再加上一個熱量計,做到可以像交電費、水費那樣,按流量繳費。
有關人士認為,計量收費體制有助于解決拖欠采暖費的問題。而且,居民可以自己決定用不用、用多少,整個供暖市場也會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他們總結,推行計量收費更能體現出“用多少熱、交多少費”的商品屬性,改變用多用少都繳納相同費用的狀況;從更深層次考慮,計量收費也有利于提高供熱效率,有利于落實節能減排,告別“大鍋飯”式的供暖。
據了解,國內已有城市率先試點供暖分戶計量,但至今結果不盡如人意。而目前,國家尚未出臺有關的計費方法和標準。如何讓技術標準更規范,確定科學的計量標準,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是,‘熱’這種商品和其他屬于公共服務領域的煤氣、自來水、電不同,推行計量收費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沈陽熱電廠華發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鞠云忠認為,推行計量收費的前提是分戶計量,對老舊住宅小區來說,涉及到管網的改造問題。此外,計量收費需要確保熱計量表的精確度,這部分投入對供暖企業來說負擔不小,房屋開發商的成本也會大幅度增加。
管道泵,又稱循環泵、回水泵,將其安裝在供暖設施上,泵一啟動,就能提高室溫。
此舉令供暖企業非常煩惱,因為管道泵破壞了原有供熱系統的平衡,雖然安裝者家中的室溫提高了,但鄰家的溫度卻降了下來。于是,供暖部門明令嚴禁安裝管道泵等私改供暖設施的做法。
但居民大多對此不買賬,認為安裝管道泵實屬無奈之舉,問題的深層原因在于供暖質量不達標。
面對一個小小的管道泵,供熱和用熱雙方各執一詞。而由此引發的供暖話題更是接二連三。
眼下,嚴冬步步逼近,最大的民生問題莫過于供暖。供暖企業切實盡職盡責,把溫暖送到千家萬戶;居民合理合法用熱,這些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能不能重視和解決這些問題,才是關鍵和核心。供暖亦然。
一則“通告”引起爭議
今年11月底,沈陽市于洪區一處新建住宅小區貼出了一張“通告”:根據沈陽市供暖文件有關規定和供暖技術要求,嚴禁業主對供暖設施進行改動、嚴禁業主私改安裝地熱、嚴禁業主安裝管道泵、嚴禁業主放暖氣用水。
“通告”提示,以上行為破壞供熱系統平衡,影響大部分居民和樓上樓下鄰居暖氣不熱,對供熱系統造成很大的阻力;由于有的業主私放暖氣用水,該供暖公司每天必須額外補進400噸涼水,對整個住宅小區的供暖造成影響。
一位供暖公司員工分析說,一些住戶家里的采暖效果不好,就在自家安裝了管道泵。在由一根供暖管道貫通的縱向樓層中,如果有一戶安了泵,整個單元的住戶供暖都會受到影響。因為用戶家里的供暖系統是經過嚴格的設計施工安裝的,私自改裝會破壞供熱系統的整體結構,還可能造成供熱的水力失調,影響整個供熱系統的穩定和正常運行。一旦出現暖氣管不嚴密和跑冒滴漏等現象,還可能使供熱設備受到破壞。
顯然,對于安裝管道泵等行為,貼出“通告”的這家供暖企業很煩惱。
但是,當記者采訪一些安裝管道泵的居民時,他們的心情也不好。市民朱先生說:“要不是暖氣不熱,誰愿意自找麻煩安裝管道泵?況且,管道泵一工作動靜不小,也鬧心呀。”
朱先生接下來給記者講述了安裝管道泵的前前后后:入冬以來,他發現自家屋里溫度偏低,但也沒有辦法。一天,他去住在同一小區的同事家做客,發現同事家的室溫比自己家高出好幾攝氏度。最后,他找到了原因,原來同事家安了管道泵,暖氣管道內水的循環加快,自然室內就升溫了。
由于暖氣不熱,朱先生選擇了“違反有關規定”的方式。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于供暖公司供熱質量達不到要求。他說:“我繳納了采暖費,就應該享受到供暖合同中保證的供熱溫度;可現在既然我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我只好自己想辦法。”
市民張女士則反映說,前一陣她家的供暖效果一直很好。但幾天前,室溫從原來的18℃降到了14℃。后經供暖公司多方查找原因才發現,原來是樓下居民私自安裝的管道泵在作怪。這戶居民為提高室內溫度,在供暖設施上安裝了一個管道泵,只要管道泵一啟動,周圍鄰居家的暖氣就受影響,室內溫度立刻降下來。開始只有一兩家安裝管道泵,后來很多居民不甘心自家的暖氣無故受到“有泵族”的影響,也效仿在家中安裝這種泵。
面對一個小小的管道泵,供暖企業和熱用戶各執一詞,但雙方顯然都發愁,前者擔心的是全體熱用戶的供暖,后者的煩惱來自于自己家的暖氣不熱。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每年冬季供暖期,有關供暖質量的好壞成為焦點問題之一,管道泵其實就是這一問題的直觀反映。
根據沈陽市有關部門提供的情況,市民反映的供暖問題主要集中在暖氣不熱、室溫不高,供暖企業維修人員服務不及時、不到位,有時即使發現問題的癥結也不能妥善予以解決。他們認為:安裝管道泵等行為,究其原因,是供暖質量差所致,屬無奈之舉。其實,用戶繳納采暖費后,就應該得到相應的供暖服務,而且這種服務絕對不可打折扣。
而供暖企業一方對此也有自己的見地,他們認為:很多時候,人們以為供暖質量完全取決于供暖企業,實則不然,供暖效果與用暖行為息息相關。譬如:有的居民家安裝管道泵,其他“守規則”的居民就會無辜受凍了。所以說,用戶同樣有責任配合供暖企業搞好供暖。
隨著供暖逐漸向市場化方向轉變,人們已經開始接受“熱也是一種商品”的觀念,用戶的維權意識也有所增強。那么,在使用“熱”這種特殊商品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怎樣才能合理解決呢?供用雙方莫衷一是。
管網上,管道泵在增多
據了解,管道泵又被叫做循環泵、回水泵,大約有罐頭瓶大小,將其安裝在供暖設施上,目的是為了加快水的循環,而不是加壓。每次讓管道泵轉動10分鐘左右,就能將涼水“轉”走,從而提高采暖效果。
采訪中,記者到過大大小小7家建材商店,都看到有管道泵出售,其價格一二百元不等。一家建材商店的店員告訴記者,現在時值寒冬,買管道泵回家安的人還真不少。看到記者猶豫,這位店員說:“別人家都安了,你家不安不吃虧嗎?等著挨凍啊?”記者問 “私自安裝管道泵,供暖部門能否允許”時,店員表示:“那么多人都買了,沒見誰來退過貨。”在走訪中,記者看到有一些購買者到建材商店指名要買管道泵。一男子在討價還價時還抱怨:“要不是鄰居安了這玩意兒,我才不買呢。”
沈陽惠天熱電股份有限公司供暖稽查大隊隊長王明璋在執法檢查中有個明顯的感覺:曾長期困擾供暖企業的老大難問題,即用戶惡意拖欠采暖費的情況在逐漸減少;而此消彼長,安裝管道泵、私改安裝地熱、安裝閥門放暖氣用水等私改供暖設施情況卻逐年增加,成為難以扼制的棘手難題。
啟明新村住宅小區位于沈陽市鐵西區南十一路,前不久,該小區有居民反映居室暖氣不熱,供暖公司巡查供暖管線發現,原因在于有居民擅自改動供暖設施,私裝地熱和管道泵,導致供熱平衡嚴重失調,使該單元居民家中采暖效果受到極大影響。王明璋所在的供暖稽查大隊在進一步檢查中,發現這個住宅小區有40戶居民私改安裝地熱,有的單元樓上樓下、相鄰住戶均私改安裝地熱,彼此影響造成暖氣不熱。
為此,供暖稽查大隊會同沈陽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鐵西分局下發了《關于對用熱違章戶限期整改的緊急通知》,依據《沈陽市城市供暖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要求違章用戶在半個月的期限內自行恢復原供熱系統。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份《緊急通知》在啟明新村住宅小區似乎并沒有產生震懾作用,違章用戶大多對此置之不理。有居民強調,因擔心采暖效果不好才私改安裝地熱,如果供暖公司能夠確保供暖質量,自己也就不會多此一舉了。可實際情況是,即使供暖公司做了承諾,但用戶卻沒有能夠制約其履行承諾的可操作性辦法,一旦供暖公司的承諾成了 “空頭支票”,用戶也只能徒喚奈何。正因為如此,一些居民才著手從自家想辦法,譬如私改安裝地熱。
這樣的原因導致在用戶和供暖公司之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居民擔心家里采暖效果不好就私改安裝地熱;私改安裝地熱后破壞供熱平衡,導致樓上樓下鄰居暖氣不熱;于是,樓上樓下鄰居也私改安裝地熱;私改供暖設施的做法泛濫,供熱系統嚴重失衡,結果是,即使家里安裝了地熱,但采暖效果仍然不好。
王明璋說,對于違章用戶的處理也很棘手,按照現有法規只能對其采取教育方式,責令其自行恢復原供熱系統,對拒不執行的,也只能由執法部門依法強行恢復,但這一過程的操作執行很難。
近期,該供暖稽查大隊在巡查中先后發現30多戶私改安裝地熱、安裝管道泵的用戶,還發現3戶在室內管路上私安閥門放暖氣用水的用戶。種種情況表明,私改供暖設施情況屢禁不止,且讓供暖公司對此頗有幾分手足無措。
殃及樓上樓下
近兩年,在新建住宅小區,居民私改地熱、安裝管道泵的情況很多,頗有流行之勢。遼寧省城鎮供熱協會秘書長于洪說,居民這樣做,看似只是自家的事兒,實際上卻是吸走熱量,殃及樓上樓下。
據了解,住宅的供熱系統是經過規劃設計的,按規定要在整個采暖區域內達到供熱平衡。就是說,多大的采暖面積需多少熱量,都有規范和要求。作為安裝地熱的配套設施,一般都要安裝管道泵,如果原來沒有采用地熱方式,居民自行將其改造為地熱,這就勢必破壞原有的供熱平衡,造成局部熱、局部不熱。局部熱,是指自家在安裝地熱后,管道泵帶動自家管路熱循環加快,室溫增高;局部不熱,是指樓上樓下鄰居的管網由此被“搶水”,隨之室溫下降。
于洪說,居民私改地熱,一般有兩個目的,除了求美,更主要的是求熱。殊不知,這樣做雖熱了自家,卻侵害了樓上樓下鄰居的利益,以致引發鄰里矛盾。
有關供暖技術部門的監測情況表明,私改安裝地熱的住戶前兩三年由于管路新的緣故,采暖效果都比較好;而兩三年后由于水質中積垢的沉淀易于造成管路的堵塞,管路中熱水的流速減慢,這使采暖效果能達到最初安裝時的一半已經不錯了;這之后,采暖效果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管路積垢不斷增多的原因將越來越差。
于洪分析認為,眼下新建住宅小區居民私改安裝地熱的情況較多,既有一些人盲目從眾的心理作祟,也有人是被逼上梁山的緣故,這些人擔心鄰居私改安裝地熱“搶水”,索性自家也隨之照改。這樣做的結果是,私改地熱的人家多了,彼此都在“搶水”,使整個系統供熱平衡不復存在,導致家家私改安裝地熱,家家室溫不高。
在于洪看來,居民放暖氣用水的行為比私改安裝地熱的問題性質更為惡劣,因為這不僅影響周圍人家的供暖,還影響整個管網系統的安全運行。為防范居民放暖氣用水,供暖公司不得已往管路內的熱水中加顏色、加氣味。
僅從供暖技術角度而言,于洪強調指出私改安裝地熱、放暖氣用水等行為損人利己,這些用戶應“改邪歸正”。
供熱企業:多種因素影響供熱質量
“導致暖氣不熱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人為因素,也有客觀原因。”由表及里,沈陽熱電廠供熱分公司經理宋德章解釋說。
據宋德章介紹,一些人為因素會導致暖氣不熱或供暖溫度不達標。譬如:有些居民覺得自家暖氣不太熱,而安裝管道泵后,該居民家的水循環速度增快,導致該樓供暖管道的回水壓力增大,而進水能力減小,在這種情況下,同單元居民中,安裝管道泵的居民家暖氣熱了,而其他居民家暖氣卻涼了。不少住戶為了美化居室環境,在裝修時對室內的暖氣管線進行改造,私改暖氣管線,影響供熱系統的平衡,導致居室采暖效果不理想。還有些住戶私用暖氣中的熱水,造成供熱系統內的熱水大量流失,進而影響采暖效果。
“管路設計不合理也影響供暖質量。”宋德章說,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些老舊住宅小區原來的供暖管路設計不合理、運行當中走向不合理、管網老化,維護起來難度大,熱損耗多,居民家中自然達不到設計的溫度;此外,一些開發商為了節省建設開發成本,不按照有關規定和規范,不使用專門的供暖設備,最終讓入住的居民感受不到應有的“熱度”。他舉例說,他們的服務區域內就有一個住宅小區,開發商安裝使用的不是暖氣專用彎頭,不用合乎規范的“無縫管”而是使用“有縫管”,在居民入戶前就留下了隱患。結果,這個小區居民都入住三年了,至今仍有部分居民家中暖氣還是不熱;供暖企業還在解決開發商遺留的問題:改造不合理的供暖管路,更換不合格的供暖設備。
沈陽熱電廠華發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鞠云忠告訴記者,從供暖企業的角度講,當然希望供暖區域內所有的住戶都能暖意融融;對企業來說,有時候因為設備長時間運行,需要檢修排除設備的故障,這會影響供暖,但由此引起的問題會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有時候因為一些設備,譬如閥門老化、銹死,幾乎處于關死狀態,這就必須停網,更新設備,這樣做是為了更好地供暖。
市民呼聲:熱售后服務需保質
管道泵現象的滋生泛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供暖市場化后,供暖企業熱售后服務尚不保質的問題實質。
在采訪中,記者多次聽到市民發出這樣的聲音:“供暖走向市場化,誰用熱、誰繳費天經地義,但是供暖市場化后,供暖企業的售后服務是不是也應該跟上市場化的腳步?”家住沈陽市皇姑區的葛先生告訴記者:“很長一段時間,我家的暖氣總不是很熱,而鄰居家卻熱得需要打開窗戶放風。后來我才從供暖公司知道,問題的解決很簡單:檢查暖氣進、出水閥門是否開通;逆時針開啟防風閥,風放盡后擰緊。現在,我家是暖和了,但為什么供暖企業不在供暖期一開始就明確告訴我這些很簡單的處理措施呢?”
對于熱售后服務問題,沈陽市一家大型供暖企業的負責人說:“確實,在供暖走向市場化的過程中,供暖企業的服務也需要逐漸走向規范化。”他坦言,現在一些用戶家中暖氣達不到規定的最低溫度,或者出現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有供暖企業服務方面的原因,企業確實需要培育服務意識。
這位負責人進一步分析,從供暖企業的角度而言,服務質量跟不上去有很多原因,除了企業員工服務態度不好、服務意識不強外,一些企業員工專業素質差、技術水平不夠,也造成了設備檢修不及時、排除故障不到位等問題,影響了供熱質量。但他認為,后者只是暫時現象。
業內人士提出,在推行供暖市場化的同時,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應的更細化的規定對供暖企業進行管理,以保證供暖市場化后,供暖企業的售后服務也能與之同步。
空房引發供暖難題
房屋空置率高,入住率低,但是又不能因此侵害極少數交納采暖費居民的利益。沈陽熱電廠華發熱力有限公司就遇上了這樣一件鬧心事。
12月19日,華發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鞠云忠對記者說:今年進入采暖期,他們發現鐵西區一新建住宅小區今年的入住率只有1%,如果正常開栓供暖,根本達不到小區供暖設施的設計要求,“供暖水泵根本沒法轉”。考慮再三,“華發”和入住的居民商量:“今年我們不收你們的采暖費,而且給你們一定的補償,拿出一些費用讓你們自行解決采暖問題。”“華發”的建議并沒有被這些居民接受:“按照供暖合同,我們繳納了采暖費,就要求供熱。”最后,經過多方協調,小區的供暖問題得到了解決,暖氣開栓率達到了30%。華發熱力有限公司和住宅小區的開發商共同承擔了熱費虧空。
“雖然那個小區居民的采暖問題得以解決,但是這只能解決這一個采暖期的問題,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怎么辦?”這讓“華發”很頭疼。此外,新小區入住率不高,收費低,而由空置房屋帶來的熱量損耗卻相當驚人。
“好多新建小區房屋入住率低,冬季不居住的空置房是否該交采暖費?這是目前我們遇到的一個新問題。”鞠云忠告訴記者,在“華發”的供暖范圍內,很大一部分住宅小區頭年的入住率不超過50%。
據了解,按照現有法律規定,用戶只有在用熱的情況下才繳費。那么,問題怎么解決呢?有關人士認為,開發商既然建起小區,就應該考慮到房屋空置率較高的風險,并且承擔由此帶來的額外成本。對此說法,反對者不在少數,他們認為,既然房屋已經出手,因為不入住造成的供熱損失等問題應該由業主承擔。理由很簡單:空置房也會吸收一部分鄰近房屋的熱量,而這些熱量對于保證室內管網不被凍壞也很重要,因此有必要對空置房收取一定的“熱費”。
鞠云忠認為,針對房屋高空置率帶來的供暖難題,政府和有關部門有必要做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出臺規定加以規范。他認為,房屋入住率低,由此引發的供暖問題與這幾年房地產投資熱、很多人買房子是出于投資目的有關。
“熱計量”能否成良方?
眼下,安裝管道泵等私改供暖設施的做法林林總總,屢禁不止,已成頑疾。治愈這一頑疾,良方在哪里?
目前,我國各地多采用的是按照房屋的建筑面積收取采暖費的方式。有關人士認為,雖然“熱”已經成為商品,但這種計費方式卻與供暖市場化并不同步:收費多少和供暖質量好壞沒有直接聯系,而居民用熱量的多少不受經濟利益的約束,室溫低了投訴,室溫高了開窗,造成很大浪費。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記者采訪后得到的答案是,推行“熱計量”機制已成為未來我國深化供熱體制改革的關鍵點。
據了解,2006年建設部提出,在改革供熱收費制度后,要全面淘汰按面積計量的收費制度,推進按用熱量計量的收費制度。按用熱量計量,就是要把供暖設施的串聯方式改為并聯方式,做到每家有一個供暖的閘門,實現分戶供暖。另外,再加上一個熱量計,做到可以像交電費、水費那樣,按流量繳費。
有關人士認為,計量收費體制有助于解決拖欠采暖費的問題。而且,居民可以自己決定用不用、用多少,整個供暖市場也會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他們總結,推行計量收費更能體現出“用多少熱、交多少費”的商品屬性,改變用多用少都繳納相同費用的狀況;從更深層次考慮,計量收費也有利于提高供熱效率,有利于落實節能減排,告別“大鍋飯”式的供暖。
據了解,國內已有城市率先試點供暖分戶計量,但至今結果不盡如人意。而目前,國家尚未出臺有關的計費方法和標準。如何讓技術標準更規范,確定科學的計量標準,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是,‘熱’這種商品和其他屬于公共服務領域的煤氣、自來水、電不同,推行計量收費存在許多制約因素。”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沈陽熱電廠華發熱力有限公司總經理鞠云忠認為,推行計量收費的前提是分戶計量,對老舊住宅小區來說,涉及到管網的改造問題。此外,計量收費需要確保熱計量表的精確度,這部分投入對供暖企業來說負擔不小,房屋開發商的成本也會大幅度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