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供暖季到來之前,全國供熱計量改革經驗交流現場會在天津召開。此次會議被權威人士稱為“是一次對供熱改革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重要會議”、“供熱改革迎來了決戰時刻”。
記者從會議上獲悉,目前北方采暖地區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完成采暖費補貼“暗補”變“明補”改革的有11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城市也進行了“暗補”變“明補”改革。北方地區132個地級城市有88個城市完成了采暖費補貼“暗補”變“明補”改革,占67%。實施采暖費補貼“暗補”變“明補”改革,實現了“誰用熱、誰交費”,確立了“熱”是商品的意識。供熱商品化、貨幣化市場機制的基本建立,不僅是供熱體制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而且也為實施供熱計量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北方采暖地區城鎮每年新建建筑約4.75億平方米,其中70%%沒有安裝供熱計量裝置。從2003年建設部等八部委下發《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的4年間,累計約有13.3億平方米的新建建筑達不到熱計量收費的要求,無法實施按實際使用熱量收費,造成“節能建筑不節能,用戶節能不省錢”。用戶家中無人也不關暖氣(或者是沒有辦法關)、開窗散熱等現象仍然十分普遍,用戶沒有節能的積極性。
按照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方案》的要求,“十一五”期間,全國節約2.4億噸標準煤,建筑節能要完成1億噸標準煤,占40%,其中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建筑熱計量和節能改造節約1600萬噸標準煤。在建筑節能中,供熱采暖節能必須承擔至少三分之一的任務指標。
目前,北方地區供熱采暖能耗高、比重大。據統計,全國目前供熱采暖耗能全年約為1.3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0%,北方地區約占總能耗的20%。北方地區城鎮既有建筑65億平方米,集中供熱25.2億平方米,其中大部分為非節能建筑,平均耗能是氣候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供熱采暖能耗高,除房屋保溫性差外,缺乏計量和溫控裝置是主要原因之一,導致熱浪費15~30%%左右。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可以提高供熱效率和用戶行為的積極性,直接降低供熱能耗。實踐證明,僅對既有建筑熱計量改造并實現收費后,約可節能20%%。如果對集中供熱的25.2億平方米建筑實行熱計量改造,實行按熱量收費,每年可節約1260萬噸標準煤。如果既有建筑熱計量改造和圍護結構節能改造同時進行,節能的潛力可達50%%,即每年節約3150萬噸標準煤。
業內人士指出,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實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是檢驗節能建筑是否節能的最直觀、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建筑的耗熱量沒有超過耗熱指標就是合格的節能建筑,反之就是不合格的節能建筑。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后,如果新建建筑再不合格,老百姓是絕不會答應的。目前新建建筑熱計量欠賬達到70%。實施供熱計量后,新建建筑熱計量欠賬至少可以控制在5%以下。這樣,推進供熱計量改革,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新建熱計量欠賬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大幅度提高節能建筑達標率。
因此,供熱計量改革被視為深化供熱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同時,供熱計量改革也是落實節能減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自開展供熱體制改革以來,各地積極進行供熱計量改革。天津、承德、蘭州等30多個城市,對1000多萬平方米建筑開展了供熱計量試點,部分城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天津市經過多年認真探索,已建立了從設計、施工、驗收到運行管理的一整套的供熱計量監管機制,試點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今年將突破500萬平方米;河北省承德市熱力集團自覺把企業擺在改革主力軍的位置,自籌資金對供熱系統進行節能改造,實行計量收費后,大多數用戶節省了熱費,平均每戶節省熱費288元,老百姓得了實惠;蘭州市榆中縣積極籌措資金,對既有建筑和供熱系統進行熱計量改造,3年來供熱單位在能源不增加的情況下供熱面積由103萬平方米擴大到了128萬平方米;北京市在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48個單位、366萬平方米的公建中實行了熱計量收費試點,平方米耗熱量比公建平均耗熱量降低40%以上;遼寧省政府高度重視供熱計量改革,10個廳局聯合發文,統一部署全省供熱計量改革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工作內容和目標。此外,吉林省長春,山東省威海、德州,山西省太原,河南省濮陽,內蒙古自治區包頭,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烏魯木齊等城市也積極開展了熱計量改革。
各地實踐證明,供熱計量改革節能效果明顯。實施熱計量并進行按熱量收費后,促進了供熱、用熱雙方節能,供熱單位能耗指標大幅度下降,可以實現供熱系統節能20%以上;在實施熱計量改革的地區,70%左右居民通過行為節能節省了熱費支出,得到了實惠,熱計量改革得到了居民的支持。目前,供熱計量技術已經成熟,熱分配計、戶用熱量表加恒溫控制閥這種計量方式在我國經過長期、一定范圍的試驗,已取得成功,具備了全面推廣的條件。
記者從會議上獲悉,目前北方采暖地區1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基本完成采暖費補貼“暗補”變“明補”改革的有11個,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城市也進行了“暗補”變“明補”改革。北方地區132個地級城市有88個城市完成了采暖費補貼“暗補”變“明補”改革,占67%。實施采暖費補貼“暗補”變“明補”改革,實現了“誰用熱、誰交費”,確立了“熱”是商品的意識。供熱商品化、貨幣化市場機制的基本建立,不僅是供熱體制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而且也為實施供熱計量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北方采暖地區城鎮每年新建建筑約4.75億平方米,其中70%%沒有安裝供熱計量裝置。從2003年建設部等八部委下發《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來的4年間,累計約有13.3億平方米的新建建筑達不到熱計量收費的要求,無法實施按實際使用熱量收費,造成“節能建筑不節能,用戶節能不省錢”。用戶家中無人也不關暖氣(或者是沒有辦法關)、開窗散熱等現象仍然十分普遍,用戶沒有節能的積極性。
按照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方案》的要求,“十一五”期間,全國節約2.4億噸標準煤,建筑節能要完成1億噸標準煤,占40%,其中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建筑熱計量和節能改造節約1600萬噸標準煤。在建筑節能中,供熱采暖節能必須承擔至少三分之一的任務指標。
目前,北方地區供熱采暖能耗高、比重大。據統計,全國目前供熱采暖耗能全年約為1.3億噸標準煤,占全社會總能耗的10%,北方地區約占總能耗的20%。北方地區城鎮既有建筑65億平方米,集中供熱25.2億平方米,其中大部分為非節能建筑,平均耗能是氣候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供熱采暖能耗高,除房屋保溫性差外,缺乏計量和溫控裝置是主要原因之一,導致熱浪費15~30%%左右。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可以提高供熱效率和用戶行為的積極性,直接降低供熱能耗。實踐證明,僅對既有建筑熱計量改造并實現收費后,約可節能20%%。如果對集中供熱的25.2億平方米建筑實行熱計量改造,實行按熱量收費,每年可節約1260萬噸標準煤。如果既有建筑熱計量改造和圍護結構節能改造同時進行,節能的潛力可達50%%,即每年節約3150萬噸標準煤。
業內人士指出,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實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是檢驗節能建筑是否節能的最直觀、最有效的手段。如果建筑的耗熱量沒有超過耗熱指標就是合格的節能建筑,反之就是不合格的節能建筑。實行供熱計量收費后,如果新建建筑再不合格,老百姓是絕不會答應的。目前新建建筑熱計量欠賬達到70%。實施供熱計量后,新建建筑熱計量欠賬至少可以控制在5%以下。這樣,推進供熱計量改革,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新建熱計量欠賬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大幅度提高節能建筑達標率。
因此,供熱計量改革被視為深化供熱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同時,供熱計量改革也是落實節能減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自開展供熱體制改革以來,各地積極進行供熱計量改革。天津、承德、蘭州等30多個城市,對1000多萬平方米建筑開展了供熱計量試點,部分城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天津市經過多年認真探索,已建立了從設計、施工、驗收到運行管理的一整套的供熱計量監管機制,試點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今年將突破500萬平方米;河北省承德市熱力集團自覺把企業擺在改革主力軍的位置,自籌資金對供熱系統進行節能改造,實行計量收費后,大多數用戶節省了熱費,平均每戶節省熱費288元,老百姓得了實惠;蘭州市榆中縣積極籌措資金,對既有建筑和供熱系統進行熱計量改造,3年來供熱單位在能源不增加的情況下供熱面積由103萬平方米擴大到了128萬平方米;北京市在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48個單位、366萬平方米的公建中實行了熱計量收費試點,平方米耗熱量比公建平均耗熱量降低40%以上;遼寧省政府高度重視供熱計量改革,10個廳局聯合發文,統一部署全省供熱計量改革工作,進一步明確了工作內容和目標。此外,吉林省長春,山東省威海、德州,山西省太原,河南省濮陽,內蒙古自治區包頭,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烏魯木齊等城市也積極開展了熱計量改革。
各地實踐證明,供熱計量改革節能效果明顯。實施熱計量并進行按熱量收費后,促進了供熱、用熱雙方節能,供熱單位能耗指標大幅度下降,可以實現供熱系統節能20%以上;在實施熱計量改革的地區,70%左右居民通過行為節能節省了熱費支出,得到了實惠,熱計量改革得到了居民的支持。目前,供熱計量技術已經成熟,熱分配計、戶用熱量表加恒溫控制閥這種計量方式在我國經過長期、一定范圍的試驗,已取得成功,具備了全面推廣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