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結束的第五屆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記者聯合采訪了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主席沃爾夫岡·帕爾茨(Wolfgang Palz),世界未來理事會氣候與能源部主任斯特凡·舒里希(Stefan Schurig),北歐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皮爾本·麥卡德(Preben Maegaard)。這三人均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能源領域的改革先鋒和引領者。面對中國記者提出的采訪邀請,他們欣然接受,并且在采訪的過程中,讓記者感觸最深的是中國得到了他們的一致贊揚,三位專家肯于為中國的發展未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出謀劃策,很愿意讓中國與分享他們發展新能源的經驗。
中國應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
“中國目前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陣地,中國的能源結構還不平衡,需要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雖然已經是耄耋之年,但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主席沃爾夫岡·帕爾茨仍然精神矍鑠,思維敏銳。帕爾茨幾乎每年都要來中國,他對中國發生的變化表示贊嘆。但是,他認為與歐洲相比,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還遠遠沒有合理地利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還很大。
世界未來理事會氣候與能源部主任斯特凡·舒里希對此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利用,中國現在已經做得很好,在太陽能、風能利用領域尤其突出。城市中利用太陽能供熱供水十分普及,風力發電應用也很廣泛。在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優勢。”
在對比歐美發達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時,他有著與帕爾茨不同的看法:“相對而言,歐美發達國家因為舊有能源應用技術已很完善,加上改造設備等舉措需要大量投入,反而在發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方面容易落后于發展中國家。”
“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場發展太快了,風能市場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30%-40%,而去年中國風能的增長竟然達到了100%,這真難以想象。”北歐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皮爾本·麥卡德對本報記者說到。
麥卡德是世界風能協會的創始人,目前是丹麥風電科技開發咨詢公司(XMIRE) 的首席執行官。他十分看好中國風能的發展:“目前,中國大概有70家公司在開發風能。而對丹麥來說,勞動力的缺乏是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面積廣闊,勞動力充足,很具競爭力。”
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資縮減勢頭將減緩
2009年一季度,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資較上年同期下滑了53%,從283億美元降到了133億美元。作為推動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先驅者,帕爾茨認為,這個減緩趨勢確實存在,而且現在也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這個縮減勢頭正在減緩。
帕爾茨說:“我估計在今年年末或者明年年初就能轉好。而且長期來看,隨著全球范圍內眾多國家正在不斷推進能源新政,可再生能源投資會有一個較大的增長。”
針對各國目前正在開展的綠色能源新政存在的問題,帕爾茨認為,雖然政府是變革的主要力量,但是更重要的是私營企業的參與。他說:“政府應該設定一個積極的目標,鼓勵和扶持私營企業多投資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的發展。這些新能源所需的投資也許不像水電和核電那樣巨大,所以私營企業就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但是舒里希卻指出:“我們更需要的是各個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舒里希說:“我們已擁有一定的技術,因此技術不是問題。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各國政府紛紛投入巨資,說明在資金方面也沒有問題,而且各個國家都有相應的政策。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將資金切實有效地投入相應的領域,另其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而克服該障礙最大的推動者是政府。”
與帕爾茨相比,舒里希資歷尚淺。他的世界未來理事會氣候與能源部成立于2007年,主要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源的高效轉化以及能源的消耗等問題。
而帕爾茨從1977年就開始負責歐盟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規劃,包括政策制定、歐盟工業和學術預算以及研發規劃等等。而且囊括了太陽能建筑、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以及海洋能等多個方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政府還是私營企業,在這場席卷全球的能源結構變革中,都應該盡快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推動政府間的合作很重要
在與三人的對話中,都無一例外地提到了政府間的合作對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作用。
舒里希說:“氣候與能源部在未來幾年主要致力于協助相關國家政府制定具體政策,以更好地協調氣候變化與能源發展的聯系。”
麥卡德說:“積極推動風能發展的國家為數很少,風能在幾大洲的應用情況極不均衡,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于政策,政策戰略甚至比技術更重要。發展風能對于全球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中國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大家應該攜起手來,堅定地朝著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前進。”
帕爾茨說:“現在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一個主要使命就是在世界各國之間游說,積極推動政府間的合作,推動新的能源政策的制定。還有另外一個重要使命是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投資。”
帕爾茨對政府間合作不利的影響深有感觸,他認為歐盟已經開始落后,原來一直作為可再生能源領導者的歐洲國家現在都在退步。
作為曾經的德國議會能源委員會成員,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授予功勛勛章的他,對德國的批判最多。
他說:“歐洲國家的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搖擺不定,沒有清晰的目標,由此造成了很多阻力。”
30多年來,帕爾茨一直參與歐洲的可再生能源的戰略規劃,在能源政策的研究領域有著極深的造詣。在擔任歐盟委員會執委會官員期間,他發起了歐洲光伏工業協會,創建了歐洲太陽能理事會,太陽能建筑工作組;發起了歐洲的一系列關于光電、生物、和風力發電的會議;編輯了超過50本的歐盟可再生能源規劃并被出版發行;他在英國被認為風能先鋒,并分別獲得歐洲生物質能獎、風能獎和太陽能獎。他還曾負責制定2050年的歐盟能源戰略規劃。
正是如此豐富的經歷,才讓他得出了這樣的感慨。在他看來,在制定目標和戰略規劃方面,我們不僅需要崇高的理想,還需要強硬手段和堅強的意志。他說:“現在不能把歐盟看做一個純粹的整體,歐盟國家之間差別也非常大。現在我們希望能制定一個統一的政策,但是這個確實非常難。”
這也許也是他對中國情有獨鐘的原因。推動政策的制定才是最重要的一環。而在中國,這一環節不是問題。國內發對的聲音,國外的影響都不會構成太大的阻礙。
正如記者問到奧巴馬龐大的財政刺激計劃及雄心勃勃的能源新政能否成功時,帕爾茨很輕松地說,奧巴馬投的錢還遠遠不夠,要短期內見到成效很難。
記者立即反問道,奧巴馬已經計劃投入622億美元直接用于投資綠色能源,還有200億美元的投資用于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減稅政策。這個規模已經創美國歷史之最了。為什么還覺得不夠,那么多少才算夠呢?
他說:“這很簡單,因為光靠政府是不行的。奧巴馬投入再多的錢,整個國家不行動起來,下面的企業不做實事,肯定進展緩慢。”
在帕爾茨眼中,對綠色能源發展投入的600多億并不算多,就是投6000億也可能不夠。而且,美國能源政策的制定太復雜,遇到的阻力太大,這也是它會進展緩慢的原因。
紛紛為中國出謀劃策
作為資深的風能專家,麥卡德積極為中國的風能發展出謀劃策。
他首先了介紹丹麥的經驗。丹麥自1974年就開始積極探索新能源開發。在過去的30年中,丹麥Thy地區在發電與供熱方面做到了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其電力的80%來自風能,20%來自沼氣。而且,丹麥作為世界風能發電大國,也是風力發電機生產大國,許多丹麥風能公司都已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投資建設了許多工廠。
他說:“中國還可以大力發展沿海風能。目前中國的風能項目還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對稀少的一些地區,中國東部擁有較長的海岸線,蘊藏著良好的風能資源,應該多利用東部海岸線發展沿海風能。”
對于風電投資大,風險高的問題,他說:“風電的投入相對來說是比較大,并且是一個長期的投資項目,企業收回成本需要一定時間。因此,企業應提前做好相應的回收成本規劃。”在設計和開發風力發電領域,麥卡德希望能將他30年來積累的技術和成功經驗與中國企業分享。
帕爾茨則認為,中國在節能建筑方面的潛力非常巨大。他告訴記者,北京國際機場的三號航站樓的設計師是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成員,這個龐大的建筑物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很多節能環保措施。他這次來到中國,還要特意去詳細了解一下這個著名的節能建筑。而且,他將不遺余力地在新建筑上推進節能環保觀念和節能技術的應用。
帕爾茨說:“中國政府應該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力,政府要制定策略,給予優惠措施,設定合理的目標。但是根據中國的國情,由于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的投資太大,所以私營企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一直都不大。”
按照世界范圍內的經驗,他認為中國政府應該加大鼓勵私營企業的投資和發展,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更加需要依靠私營企業來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中國有400多家與太陽能發展有關的新企業,這些企業都應該積極走出去,到國外去投資。當然,首先要解決的還是國內的問題。中國有這么多的太陽能,還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太浪費了。如果政府的政策得當,中國的這些新興企業是可以得到更快更多的發展機會的。”帕爾茨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
他最后對本報記者說,世界上每個國家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就像一顆顆珍珠,都熠熠奪目。但是要串在一起才是一條漂亮的項鏈。所以我們的使命就是要把這些珍珠都串在一起,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編后
記者與這些全球能源精英對話,使我們獲知了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最新動向,也了解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他們的理念為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拓寬了思路,希望讀者能夠與我們共同分享這些思想。在與帕爾茨對話時,采訪不斷被打擾,他總是微笑著和熱情的中國來賓合影。他對記者表示今年10月份會再次來到中國參加能源會議。歡迎這些全球一流的專家能夠繼續為中國新能源發展獻計獻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