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1月1日是個備受關注的日子。這一天全市集中供暖開栓,老百姓都會摸摸家里的暖氣,瞧瞧室溫,看看暖和不暖和。畢竟對市民來說,暖氣是否暖和意味著這個冬天能否安然度過。
更關注供暖的還有一群老年志愿者,他們是我市多個街道社區“老年志愿者監督供暖委員會”(下文簡稱“群監會”)的老人們。今年的11月1日,隨著供暖開栓,“群監會”的老人們再次忙活起來。
忙測溫
自備溫度計記錄
11月1日開栓起,東長甸群監會副會長王玉真就開始對室溫進行測量和記錄。目前是每日一測,進入12月氣溫降低后,就會每日三測甚至更多。王玉真說,群監會監督供暖要用數據說話,室溫就是群監會維權的依據。他們這些群監會的志愿者都會分組,負責各自區域的室溫測量、記錄工作。為了測量準確,每個人都會準備溫度計或者是測溫槍,并嚴格依照報紙介紹的測溫辦法進行測試。每個人測溫的數據起碼要十戶以上,而且位置和朝向都要有所涉及,這樣最后形成一整套的數據才會最詳實有力。
因為群監會有完整的測溫數據,幾年前,在東長甸街道交通社區供暖不達標時,群監會就是靠著這些數據與供暖企業交涉,并最終維權成功,令企業不得不承認自身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更換管線、改進鍋爐房的管理、提高燒煤質量,最后使得交通社區的供暖取得了根本改善,從過去的冰涼到達標再到目前的非常暖和。
東長甸群監會會長孫學增表示,群監會是群眾監督供暖組織,目的就是讓居民暖氣熱乎,做測溫記錄是為了監督企業做好供暖。雖然每天堅持分時段測溫不容易,但老年志愿者們相信,有街道社區的支持、企業的守則和居民的監督,供暖不會是難題。
忙監督
對供暖煤質量心中有數
除了測溫,群監會的志愿者們還會在供暖期間隨時監督供暖企業的鍋爐房,去探究煤的質量,看回水溫度。
今年供暖前,22家群監會代表分別來到5家鍋爐房探訪。在東長甸街道綜合社區的供暖鍋爐房,群監會代表孫學增等人率先詢問儲煤狀況,供暖企業代表回答:“目前院里有1500噸,一共儲備了7000多噸,不夠再買,都是4000—4500大卡的好煤。”在東長甸街道交通社區解放鍋爐房,群監會代表詢問維修隊人員和備品準備的狀況,得到的答復是“搶修隊伍共分兩支,已準備就緒,常用維修物品也都準備充足。”
對群監會提出的“看天供熱怎么做,能否保證天冷屋熱?”的問題,幾家供暖單位紛紛表態,“會全天候24小時供暖,科學司爐,低溫常運行。”“天冷的時候會調解鍋爐轉數、煤層加厚,保證回水溫度達到攝氏42度。”
另外,對大家都關心的一旦發生暖氣片崩裂、漏水的問題,幾家供暖企業均表示,維修人員會輪番值班,隨時接聽報修電話,除了維修外,對那些漏點會記錄在案,明年春天開始給予更換。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市鐵東、鐵西、立山三個城區內活躍著近40支老年志愿者供暖監督隊伍,他們做的一切沒有任何報酬,有時還會搭錢搭物,但所有人都愿意當義務監督員,他們說雖然測溫、監督很辛苦,可是能發揮余熱,為老百姓做點事,他們打心眼兒里高興。
記者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