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熱煤運輸成本較高,而按建筑面積核算的基礎熱價一直保持每平方米17.5元,供熱價格倒掛現象嚴重。因此,該市行業主管部門和供熱企業都具有強烈的節能動力。1999 2004年,威海市先后理順采暖補貼制度,啟動循環水供熱工程和“三環”高溫水供熱工程,建立煤炭與蒸汽價格聯動機制等,做了大量工作。
自2008年被評為國家首批供熱計量改革試點城市以來,威海市選擇7個小區開展計量收費試點工作,試點小區平均節能率為32.97%。2010-2013年,該市把供熱計量改革工作連年列入市級城建重點工程,大規模推進既有建筑供熱計量與節能改造工程,累計完成改造2053.6萬平方米,占山東省下達任務的265%,改造總量和完成比例均居全省首位,52萬群眾從中受益。其中,威海市區于2013年底基本完成改造任務。在2013年北方采暖地區供熱計量改革工作會議上,該市是全國惟一作典型交流的地級市。通過節能改造,該市老舊住宅三項全改項目供熱能耗下降36%、兩項全改項目供熱能耗下降30%,單體樓宇冬季室溫平均提高3-5℃,夏季室溫平均降低2-3℃,供熱企業在原有熱源的情況下可新增供熱面積20%以上,一個采暖期節省標煤25.5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6.8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225噸、煙塵粉塵排放量3413噸,真正實現了群眾得實惠、熱企增效益、城市降能耗的共贏效果。
威海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市近年來相繼建立了完善的制度體系和科學的資金獎補體系,即成立了由市政府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供熱計量改革與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實施意見》等20多個文件,特別是及時總結工程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威海市既有居住建筑外墻外保溫節能改造工程質量控制導則》和《威海市供熱計量應用技術導則》,為全市供熱計量改革提供了統一規范的工程標準和操作流程,并將節能改造工作納入各市區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由市、縣(區)、鎮(街道)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季點評制度,為工程高效推進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時,該市除中央和省財政補助外,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設立改造專項資金,按照“實施熱計量及管網熱平衡2項改造的按10元/平方米,實施3項綜合節能改造的按37元/平方米”的標準予以補助,并充分運用以獎代補手段,設立供熱計量獎補資金,年底由各市區對供熱企業能耗情況、服務質量、供熱計量執行情況等進行綜合考評,根據考評名次確定以獎代補撥付比例。
此外,該市還嚴格控制改造工程質量,以熱源和熱力站為單元,將其覆蓋區域內的供熱系統、建筑圍護結構作為整體,實行統一規劃設計,同步實施改造,并通過招投標方式優選施工單位,全面執行基本建設程序,科學確定供熱計量技術路線。改造完成后,委托建筑能效測評機構進行綜合評估驗收,達不到預期指標的,一律限期整改。該市還投入大量資金,研發了集熱計量、遠程抄表、用戶溫度控制、遠程溫度控制、防盜水、管網終端平衡調節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化供熱節能調控系統,并通過對溫控閥智能動態控制器進行遠程調控,設定溫度區間,實現用戶自覺節能與企業干預節能相結合,有效避免了人為浪費。
威海市在熱計量改革方面“動作”也很大,全面實行了熱計量收費制度,要求供熱企業牽頭對供熱區域進行摸底調查,制定詳細可行的計量收費方案,并全面負責供熱計量產品的采購、安裝、維護,確保同一供熱區域內的熱計量及溫控產品選型標準統一。同時,該市對2007年10月后竣工的新建建筑摸底清查,全部安裝供熱計量裝置,確保節能工作不欠“新賬”。2012-2013年度威海全市供暖面積4522萬平方米,分戶計量面積1700.8萬平方米,計量收費比例達37%。此外,該市還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改造工程的綜合效益,即在實行分戶計量改造的同時,加大對現有供熱設施的挖潛力度,實行熱源·管網·用戶設施全鏈條節能改造,并把該市轄三市四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節能改造,實行統一調度和考核。威海市還將供熱計量改造與舊生活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及屋頂平改坡等工作相互結合實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工期和工程浪費、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群眾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筆者經過對威海市近年來工作進行細致研究分析,總結出了幾點經驗。首先,該市抓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既改政策,以熱電企業為投資主體,并充分利用國家、省、地方三級資金獎勵政策,既不給群眾增加負擔,又保證了工程的順利推進。2011-2013年,威海市共獲得國家獎補資金6.3億元,省級補助資金1.9億元,市、區等地方財政資金2.1億元,熱電企業投資達到13.7億元。其次,該市通過制定質量控制和應用技術導則,形成統一規范的工程標準和操作規程,保證了工程的有序高效推進。再其次,該市在搞好既改的同時,供熱企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遠程調控平臺,對生產、供熱和服務實行一體化調度和自動化控制,確保了節能工作落到實處。最后,該市把既改與舊生活區改造和屋頂平改坡等工作一并考慮,同步實施,同步提升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
□呂旭陽








